聯合國分支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10日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召開會議,討論是否應該允許深海采礦。英國《金融時報》稱,此次談判將決定是否要為深海采礦制定全球首個行業規則。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鈷、鎳和其他金屬。在全球新能源產業飛速發展以及生態保護問題備受關注的背景下,此次會議被認為具有前瞻性意義。《金融時報》稱,作為負責管理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的權威組織,國際海底管理局從10日起進行為期3周的馬拉松式談判,討論是否為深海采礦制定行業規則,從而給這一新興行業正式“開綠燈”。
此前,圍繞是否允許深海采礦,各方一直在爭論。現在,出于對銅、鈷等金屬短缺可能破壞全球電氣化進程的擔憂,相關爭論越發激烈。法國、德國、瑞士、智利、瓦努阿圖、帕勞等對深海采礦持懷疑態度的國家,主張采取預防性暫停措施,直到國際海底管理局成員國能夠商定一套環境保護規則以及合規的檢查制度,避免破壞人類了解甚少的生態系統。英國《衛報》報道稱,批評者中還包括知名跨國公司,其中一些汽車企業甚至承諾不在其電動汽車產品中使用從海底開采的礦物。
《金融時報》稱,另一方面,包括韓國、挪威、俄羅斯等在內的國家,都支持推進深海采礦。太平洋島國瑙魯預計將成為第一個向國際海底管理局申請深海采礦的國家。該國此前與加拿大深海采礦公司TMC合作制訂了勘探深海金屬礦物的計劃。它已向投資者承諾,將在今年年底提交全球首個在國際水域進行深海采礦的商業許可申請,以期在2025年開始生產。
《金融時報》稱,法德“將帶頭反擊允許在深海進行大規模商業采礦的計劃”,并聲稱“中國支持從海底開采新能源電池所需金屬的嘗試有可能會對海洋生態造成持久損害”。報道還稱,中國是國際海底管理局的重要成員國,認為海底可能有助于延長其對關鍵礦產供應鏈的影響力。
“此前,深海開采一直是西方國家的強項,中國經過多年的追趕,目前深海開采技術已經趕上西方國家,但是中國一直沒有開展大規模深海采礦活動。”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1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深海采礦的成本依舊很高,在陸地礦產依舊很豐富的情況下,目前深海采礦并不具備經濟上的可行性。
林伯強同時表示,中國對于海洋生態的保護力度很大,對于深海開采活動一直有著嚴格的規定。據了解,早在2016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第一條就申明制定本法是為了規范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活動,推進深海科學技術研究、資源調查,保護海洋環境,促進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可持續利用,維護人類共同利益。而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組織制定的《開發規章》中,中國也多次對草案中的環境工作內容提出了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