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冰川閃耀,綠意涌動。
中國能建葛洲壩路橋公司建設者在這里打造了一座集生態環保、科學開采、高效利用、數字管理于一體的現代化綠色砂石加工場。

綠色開采 守護碧野藍天
2022年3月,暖風拂面而來,雪山腳下的某重點項目砂石場建設工地,指示燈不斷閃爍,電鈴聲此起彼伏,生產設備相繼啟動,膠帶輸送機開始運行,一輛接一輛的重型自卸卡車將滿載的石料傾瀉進受料倉,這是砂石場開始系統重載聯機調試試運行的場景。

該砂石場所在地海拔約4300米,屬高寒缺氧地區,年平均氣溫3℃,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一半,主要生長著草地植被,樹木極難成活,被譽為“生命禁區”。砂石料場最大開采邊坡高度為80米,周邊生態環境尤其脆弱。
“為了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我們在砂石場開展環保裝備和智能化技術應用,實現了綠色開采加工。”該重點項目部黨支部書記、項目經理史瑞杰說。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在這個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之地,項目部積極探索創新高原山地綠化新模式,制定了高原生態敏感區綠色礦山開采的標準化施工工藝,通過有限元模擬深孔臺階爆破技術,結合鉆爆采裝揚塵抑制技術、邊坡生態復綠技術,實現砂石礦山綠色開采,解決了現場開采過程中的揚塵治理和環境保護難題。
項目團隊基于利文斯頓爆破漏斗理論,提出爆破漏斗方案,通過微差控制爆破技術,有效降低了爆破振動、飛石、粉塵等因素對周邊復雜環境的影響,不僅提高了開采效率,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砂石場采用了帶吸塵裝置和雙重過濾除塵系統的鉆機鉆孔,有效控制揚塵。

“不僅如此,我們在爆破后還采用自上而下順序開采,遵循‘剝離先行,開采并舉’原則,將表層草皮單獨開采堆存養護,后期復墾再將草皮回鋪,最大限度保護了自然生態。”史瑞杰介紹道。
清潔加工 助力降本增效
建設一座優質高效的砂石場,生產工藝的選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我國大型砂石骨料生產工藝主要分為干法、濕法生產工藝。濕法生產線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對骨料進行清洗,既浪費水資源,還要將廢水固液分離,成本高且不環保,而干法生產線產品骨料表面易殘留泥粉,且會產生較多粉塵。
“在砂石場設計之初,如何選擇工藝成為困擾工程師們的難題。”砂石場負責人柳君安說。

經過實地考察,反復研討,項目決定采用干法密封生產工藝,確保低溫季節生產的連續性、砂石料質量的穩定性。通過除泥篩分工藝和粗骨料除泥裝置,有效解決粗骨料裹粉嚴重這一難題;通過選粉機去除細骨料中的泥粉,不需要水洗,不排放污水,實現了清潔生產和零排放,保證了高品質砂的生產。
同時,為避免干法生產過程中出現粉塵外溢問題,項目將生產車間百分百封閉,并在破碎、篩分、運輸等環節布置收塵設備,在粗碎受料平臺、骨料堆場等大空間部位加裝高壓噴霧降塵系統,通過DCS控制系統實現了智能降塵。

此外,為實現砂石系統節能高效生產,項目還應用了“三段破碎+整形制砂”的綠色加工技術,采用了高產量、大破碎比、低能耗的高效節能設備。
“通過節能加工技術應用,砂石場單位產量骨料生產所需耗電量僅為3.96 度,成品料中針片狀含量僅為5%,相比傳統技術優勢明顯。”砂石場技術負責人孔炳棟說。圖片
數字管控 插上智慧雙翼
走進項目砂石骨料生產智慧控制中心,DCS中央控制系統、數據分析、智能設備、智慧篩選、云計算、智能運輸......各項智能模塊聯動交互,正在助力砂石系統安全高效智能運行。

砂石場擁有4套粗骨料粒徑在線檢測設備、1套機制砂粒徑粒形檢測系統,是項目全線在線質量檢測系統配備最全面的砂石場,通過高清相機和實時圖像處理技術,各類砂石粒徑級配、砂子粒度和粒形參數等可以實時統計分析顯示,為現場生產管理、質量管控提供實時數據支撐。
“除此之外,我們還配備了無人值守稱重管理系統,以實現最優調度和智能銷售。”孔炳棟說。
項目部通過射頻識別設備和視頻監控系統,在計劃申報、車輛識別、過磅計重、收料驗收等環節全部采用系統自動采集方式,最終發送給集控中心系統,規范了過磅流程,提高了效率,真正實現了大型“綠色砂石”系統的無人化、智能化、數字化生產。

優質高效的項目建設也贏得了各方肯定。砂石場先后3次承辦業主管段內砂石場觀摩活動,獲得各層級綠牌獎勵6張,2022年度被評為自采砂石場優秀示范項目,在雪域高原打響了“葛洲壩砂石”品牌。
在高山之上,在原野之間,中國能建葛洲壩路橋公司打造綠色智能“糧倉”,描繪出一幅“綠色砂石”加速發展的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