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全國第四批節地技術與節地模式典型案例,江西瑞昌市礦石運輸廊道節地技術以降噪防塵、節約用地為亮點和特色,成功入選38個典型案例之一。
據悉,該運輸廊道總投資8.37億元,全長7.5公里,總運輸能力可達到8000噸每小時,可滿足周邊4家礦山的運輸需求,年輸送量達到4000萬噸。

瑞昌市礦石運輸專用廊道位于碼頭鎮,走向由西南至東北,廊道從礦山直接通往長江貨運碼頭,從空中俯瞰,宛如一條凌空飛架的“巨龍”,一路向江。
廊道最大特點就是將礦石從地面車輛運輸變為空中廊道傳送,在最大限度上減少了道路運輸占地。內部設有兩條輸送皮帶機,輸送帶將礦石輸送到儲料罐,再由輸送帶傳送到碼頭的貨輪,最后運往全國各地,實現了無人化檢測、無人化監控和無人化操作全新模式的“空水聯運”。

據悉,廊道運輸最大優勢在于,“廊道骨料運輸采用密封廊道由加工區直接輸送至碼頭,全程無粉塵安全運輸,同時減少了汽車尾氣排放和噪音污染,保障了道路安全,實現了節能減排。”
不僅如此,廊道還創新采用樁柱架空方式,將空中廊道下的土地作為耕作用地、停車場地和材料堆放場地,減少林地破壞,幾乎不占用耕地。

廊道碼頭
廊道延伸至長江邊的金絲港碼頭,有一段數百米長的彩色玻璃,遠遠看去如一道彩虹立于長江之濱,成為江邊一景。瑞昌市廊道運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東向記者介紹這些彩色玻璃就是可發電的碲化鎘玻璃,“我們結合當地光照條件,在靠近長江碼頭段的運輸廊道上安裝300米長的碲化鎘發電玻璃,每年可發電52萬千瓦時,全部由廊道用電設備自行消納掉。”

據估算,運輸廊道采用的一體化智能調度平臺和300米碲化鎘發電玻璃,可實現自行發電、全電運輸、全電倉儲、全電裝卸,降低成本達50%左右,每年節約燃油約4000噸,減少尾氣排放約2.8萬噸。
一條廊道,多重收益,不僅大大提升了礦石運輸效率,還破解了公路運輸成本高、污染大等問題,同時也實現了土地開發利用效益最大化,達到了“產礦不見礦、運礦不見礦”的效果,讓瑞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