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截至9月,我們已經推進長江經濟帶1440座,黃河流域360座尾礦庫完成了整改治理,尾礦庫環境安全的水平明顯提升。”10月22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郭伊均作出介紹。

我國尾礦庫數量多,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尾礦庫的數量占到了43%,總體情況復雜,環境風險較高,監管難度較大。郭伊均表示,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持續推動各地強化尾礦庫環境隱患排查整治,守牢尾礦庫環境風險的底線,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健全尾礦庫環境管理政策法規,前后制定發布《尾礦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南》《尾礦庫環境風險監管分級分類技術規則》等政策規范文件,明確尾礦庫運管單位主體責任和生態環境部門的監管責任,細化尾礦庫全過程污染防治要求,規范“管什么、如何管”,基本搭建了尾礦庫環境監管的“四梁八柱”。
實施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監管。按照環境風險高低,將尾礦庫分為三個等級,環境風險從高到低分別是一級、二級、三級,建立全國尾礦庫環境風險分級清單并動態更新,同步構建環境監管的信息系統。2024年全國納入環境監管尾礦庫是7820座,其中一級、二級、三級分別是76座、2109座和5635座,指導各地按照等級實行差異化的監管,突出重點,有效緩解地方環境監管力量與任務不匹配的矛盾,提升精準治污的能力。
持續開展汛期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2021年以來,堅持每年組織全國生態環境部門開展汛期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共排查發現存在環境風險隱患的尾礦庫4340余座,目前已經完成整改治理3850余座,推動1415座尾礦庫建設完善了污染防治設施,不斷提升汛期尾礦庫環境安全水平。
推動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尾礦庫污染治理。認真貫徹國家有關重大發展戰略部署要求,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尾礦庫的污染治理。組織專家赴各省開展尾礦庫污染排查整治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幫扶,推動按照“一庫一策”的原則開展治理。組織開展整改成果的回頭看,確保整改到位。
郭伊均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動各地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提能力,嚴密防控尾礦庫的環境風險。推動深化尾礦庫分級環境監管制度,以防控環境風險為重點,優化尾礦庫分級技術規程,聚焦重點時段、重點地區加強環境風險管控,堅決守住環境風險安全底線。不斷完善尾礦庫監管的長效工作機制,以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為重點,推動建立企業日常自查,汛期前排查,汛期期間巡查,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定期與不定期的抽查巡查,上級生態環境部門督查的尾礦庫環境監管常態化工作機制,形成排查環境風險隱患,限期整改,及時核查整改效果的閉環監管機制。加快提升尾礦庫環境監管信息化水平,健全“一庫一檔”的尾礦庫數據信息系統,探索運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開展尾礦庫環境風險狀況的動態評估和監測預警,不斷提高監管的數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