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增效益,化害為利護生態。近日在中電建長崍(浠水)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長崍新材料”)看到,原本混入廢水中、被視為“廢棄物”的細顆粒經過有效回收,搖身一變成了深受市場歡迎的高附加值特細砂。
“我們根據市場需求,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造,把廢水中的細顆粒回收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特細砂后,不僅減輕了廢水處理負擔,減少了尾泥的排放量,還增加了效益,節省了土地,保護了環境,達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長崍新材料黨支部書記、常務副總經理李衛超感觸頗深地說。
工業固廢成為“攔路虎”
對大型砂石礦山來說,每年產生的百萬噸級石粉和尾泥等大宗固廢是一個頗為棘手的難題,如果處理不當,將直接影響礦山的正常生產。長崍新材料也概莫能外。
據了解,長崍新材料投資開發的湖北省浠水縣臥龍庵礦項目是湖北省重點項目,主要由礦山及砂石工廠、長膠廊道、碼頭等三大工程組成,總投資約30億元。項目礦石儲量約3億噸,年產規模2000萬噸。礦石加工采用“三段破碎篩分、棒磨整形制砂”全濕法生產工藝,產品為0-25毫米的機制砂石骨料,用于建筑、水利等行業。項目于2021年5月開工,2022年12月投產。
隨著國內砂石礦權的持續投放,砂石產能顯著提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砂石市場呈現供大于求狀態,砂石市場由“賣方”市場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客戶對機制砂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大型砂石礦山除剝離層外,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還將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如果處理不當,這些固體廢棄物將泛濫成災,對砂石礦山造成危害。
“臥龍庵礦山部分礦石巖性特殊,生產加工過程中容易產生細顆粒,而客戶要求機制砂小于0.15毫米,顆粒占比低于15%。因此,需進一步減少機制砂0.15毫米細顆粒含量,這將導致廢水細顆粒偏多,不僅增大廢水處理難度,還將增加濾餅排放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李衛超分析說,由于濾餅等尾礦產量巨大,生產成本偏高,同時給礦山排土場帶來嚴重的堆存壓力。長期積累下來,不僅增加了企業的經濟負擔,還對礦山排土場增加安全風險。
技術創新蹚出新路子
長崍新材料項目一期2000萬噸/年已正式投產運營,二期2000萬噸/年將于今年底建成投產,項目全部投產運營后,每年將產生400萬噸的尾泥、泥粉等固廢。如何從源頭減少固廢排放、實現固廢綜合高效利用,無疑成為頭等大事。
長崍新材料進行深入調研發現,大于0.045毫米的細顆粒物料在建筑市場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而且利于機制砂的級配優化。然而,在當前的濕法生產工藝過程中,這些細顆粒基本上都隨著廢水流失變成為了尾泥。這樣的生產工藝雖然提高了機制砂石質量,但造成了砂石級配不合理,還因細顆粒的流失而增加了固廢排放量。尤其是江浙和粵港澳等這些砂石主要消費地區,由于當地砂石礦山普遍采用濕法生產工藝,機制砂石中的特細沙普遍占比小,還需要購買特細砂或輔助料來調節級配,這樣既增加了混凝土生產成本,也不利于提升混凝土質量。
長崍新材料針對角閃巖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細顆粒難以處理的問題,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決定對廢水中大于0.045毫米細顆粒進行回收利用。他們制定科學合理的特細砂回收利用方案,經過多次試驗和改進,通過“旋流器+脫水篩”的組合工藝,將廢水中的細顆粒轉化為高價值的特細砂產品,經回收后的廢水再進入廢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這樣不僅減輕了廢水處理系統的負擔,還提升了資源綜合利用率。
固廢利用再啟新征程
“細顆粒的成功提取并成功轉化,不僅為特細砂創造出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為綠色礦山設計人員和運行人員提供了寶貴經驗,同時對建筑骨料市場參與者在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友好型生產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示作用。”李衛超說。
據了解,長崍新材料在完成產品試驗后,通過與多家企業合作,成功將提取出的特細砂推向了市場,并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他們通過與用戶溝通反饋,對優化機制砂級配、調整機制砂細度模數、增加骨料間密實度、節省混凝土制造成本等具有積極效應。
“更重要的是,通過該項目,我們學習到在礦山開采和加工過程中,應該積極尋求資源的循環高效綜合利用,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開發等手段,將原本被視為‘廢棄物’的物質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李衛超表示。
目前,長崍新材料以此為契機,針對石粉、濾餅等大宗固廢,正與有關科研院所開展聯合攻關,力爭把所有固廢吃干榨凈,發揮出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