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15日,2024煤炭行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現場會在陜西榆林召開。會議期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聯合相關單位共同發布了煤炭行業首份無人駕駛技術應用類報告——《露天煤礦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指導編制,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聯合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集團、中國中煤、華能集團、新疆天池能源、中煤科工集團沈陽設計院、賽迪顧問和易控智駕等多家大型能源企業、研究機構和礦山無人駕駛技術公司聯合編制而成。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報告》旨在通過展示露天煤礦無人駕駛領域的發展全貌與潛力,不僅為當前行業發展提供借鑒,同時在行業內首次提出露天煤礦無人駕駛成熟度模型,為行業發展提供參照依據。”
《報告》指出,除政策密集出臺、技術不斷成熟等因素外,露天煤礦對提升安全保障、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實現綠色低碳等方面的發展需求也是無人駕駛在該場景加速落地的主要動因。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9月,我國已有超50個露天煤礦實現無人駕駛礦卡的應用部署,無人駕駛礦卡數量達到1510輛。同時報告強調,伴隨露天煤礦的數字化轉型,無人礦卡需求量將呈現較快發展態勢。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報告》提出業界首個「成熟度評價模型」,旨在評估露天煤礦無人駕駛技術的實施效果,引導行業以突出無人駕駛的常態化運行和實際應用成效為核心目標,促進無人駕駛技術真正實現更大范圍的落地應用。
該模型通過構建評估框架,融合定性與定量分析手段,衡量無人駕駛技術在單個煤礦中的常態化應用成效,為礦業企業提供一個評估工具。通過評估,企業能更有效地識別自身在無人駕駛技術應用中的進展與短板,進而推動露天煤礦整體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報告》顯示,該模型指標涵蓋煤礦無人駕駛車輛的占比、常態化無人、無人駕駛車輛效率、礦區內的應用環節分布、采煤/剝離運輸產能占比、運行里程占比、通信與數據傳輸能力、安全監控與預警能力以及智能調度能力等。根據對上述指標的評分,將露天煤礦無人駕駛的應用成熟度劃分為五個等級(LEVEL0-LEVEL4),每一級均標志著露天煤礦無人駕駛應用程度的深化與效能的提升。
根據該模型對已落地露天煤礦無人駕駛項目進行評分,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礦、國能新疆準東露天煤礦已達到LEVEL3級別,即已進入無人駕駛規模化應用階段。
露天煤礦無人駕駛市場競爭激烈
在露天煤礦,礦卡是礦內主要運輸工具。據《報告》顯示,我國露天煤礦礦卡數量約30000輛,并呈穩步提升態勢。近年來,在降本、提效、保安、節能、減碳的綜合需求下,我國露天煤礦無人駕駛礦卡數量快速增長。據統計,2023年底我國露天煤礦無人駕駛礦卡為1131輛,截至2024年9月增至1510輛;據《報告》預計,2024年末將達到2500輛,較2023年實現翻倍。未來,隨著露天煤礦數字化轉型加速,無人礦卡增長將持續高速。
《報告》顯示,我國露天煤礦無人駕駛礦卡市場主要由方案廠商、主機廠商和IT廠商三類企業構成。其中方案商整體市場份額接近80%,傳統主流主機廠商市場份額約為15%,部分大型IT廠商也開始紛紛涉足該領域,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行業內頭部化趨勢較為明顯。
與其他無人駕駛技術應用場景不同,露天煤礦更聚焦無人駕駛技術從科技力向生產力的轉化。因此,未來的市場競爭中,項目運行效率、規模化復制能力等將成為礦山無人駕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露天煤礦無人駕駛挑戰與機遇并存
《報告》指出,露天煤礦無人駕駛的發展仍面臨多種挑戰,如礦外、干線、非煤等應用場景推廣問題,高溫、嚴寒等極端環境適應問題,網絡與數據安全問題、無人礦卡噸位問題、行業標準統一問題等。但伴隨無人駕駛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以及一體化智能管理的快速落地,上述挑戰或將快速轉化為新的增量市場。同時,部分產業鏈企業已開始推動海外市場的商業布局,而這也將為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