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從銀川市政府獲悉,因生態修復成效顯著,“賀蘭山下鎮北堡廢棄礦坑生態修復”案例被自然資源部納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并向全國推廣。
20世紀50年代,因砂石資源豐富,賀蘭山曾遭遇大規模無序開采。僅銀川市鎮北堡礦區,就遍布上百家砂石廠和采礦場,生態環境遭受重創。從2010年起,銀川開始對賀蘭山東麓(銀川段)的礦山生態環境進行系統修復治理。
鎮北堡礦區位于北緯38度葡萄最佳種植帶,非常適合發展葡萄酒產業。因此,銀川將鎮北堡礦區的生態保護修復與葡萄酒產業發展相結合,先后投資近20億元,同步推進葡萄酒產業布局、生態環境治理等工作,通過實施礦山修復、溝道防洪、綠化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建成由葡萄園和防風林帶組成的綠色長廊。治理后,礦區綠意盎然,部分葡萄園還增設了攔蓄功能,形成了“園成方、林成網”的生態格局,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從采砂、造林、修復到發展特色產業,寧夏賀蘭山東麓的葡萄酒產業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了生態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此外,我區與轉型成功的酒莊聯動,利用區域內的舊采石場和遺留采坑開展生態修復,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打造文旅產業。如今,以鎮北堡為核心的生態文旅廊道已初具規模,葡萄酒、旅游、文化、餐飲、民宿、研學等“生態+多種業態”融合發展,多家酒莊被評為4A旅游景區。同時,我區探索形成了“政府+企業”聯合治理的新模式,建立了政府、社會、企業、金融共同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機制。賀蘭山東麓打通“生態治理+文化旅游”的新通道,在曾經的鎮北堡礦區上建設20多家酒莊和12家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達60萬人次,為周邊農戶提供了近13萬個就業崗位,當地農民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來自葡萄酒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