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是礦產資源大市,是河南重要的鋁加工、銅加工、煤化工和能源產業基地。豐富的礦產資源支持三門峽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地礦山環境,帶來生態保護難題。
12月1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第十四場新聞發布會,三門峽市自然資源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勇現場公布三門峽在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方面的成績單。

優化礦山結構布局,三門峽采礦權數量減少至187個
據李勇介紹,近年來,三門峽堅決貫徹落實黃河戰略,持續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攻堅行動,推動生態修復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令全市礦山發生根本性變化,實現礦山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環境進一步改善、資源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在礦山結構布局優化方面。三門峽全市采礦權數量由2019年初的224個減少到現在的187個,持證露天礦山從2019年初的90個減少到現在的64個,礦業布局更加合理。
在礦山環境改善方面。自2023年6月以來,三門峽累計投入人力60萬余人次,機械設備19萬余臺次進行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完成填方4900余萬方,植樹830余萬棵,播撒草籽面積1.5萬余畝,森林資源、水資源、大氣資源、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性優化。
在礦產資源利用水平提高方面。三門峽大力推進礦產資源行業轉型升級,借助省自然資源廳“一局一院一集團”技術優勢,打造超純礦物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自然資源部超純礦物新材料重點實驗室成功落地三門峽市,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力爭在新材料等領域成為全國創新策源地。
開展專項行動,累計治理礦山面積12.45萬畝
有效推動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是一項復雜又全面的系統性工程。
在李勇看來,三門峽能夠在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取得成果,主要實施了多措并舉的治理方式。
一是系統治理,推動存量問題清零。三門峽發布實施《三門峽市“十四五"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先后開展“春霖行動”“清源行動”等專項治理行動,累計治理礦山面積12.45萬畝。2024年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攻堅年行動,對剩余7034畝存量問題發起沖鋒,實現存量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基本清零。
二是“人”“技”結合,提升礦山監管水平。持續加強政策供給和體制改革,出臺《三門峽市山長制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建立“山長+檢察長”協作工作機制。開展全市礦山無序開采專項整治“回頭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對礦山企業進行全面排查,為生態環境、安全生產提供堅實保障。開發并試運行露天礦山智慧監管平臺,綜合運用數字底座等“六位一體”手段,對全市露天礦山進行可視化監管。
三是生態為先,規范礦山行業秩序。嚴格準入門檻,將生態修復治理義務落實納入采礦權審批中,實行“一票否決”,對環境影響嚴重的露天礦山,采礦證到期后一律予以關停。推進金礦、鋁土礦資源整合,組建現代化礦山企業,推動中小型礦山機械化升級改造和大型礦山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力爭打造一批綠色礦山標桿企業。
四是同頻共振,堅持“復綠”“富綠”結合。創新“生態修復+”治理模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工程。實施陜州區杜家溝鋁礦、湖濱區高廟鄉七里溝礦山等治理工程,將原有工礦用地修復整理為耕地,增加地類收益。澠池縣高橋鋁土礦規劃打造仰韶酒業特級紅高粱千畝種植示范區和中藥材千畝種植基地,進一步夯實產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