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國砂石骨料行業宛如置身于一場凜冽的 “寒冬” 之中,寒意徹骨且影響深遠。市場需求宛如決堤的潮水般急劇萎縮,產能過剩的陰霾愈發濃重,價格更是持續在低迷的深淵徘徊。與此同時,環保政策如同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日益收緊,行業整合的壓力也如排山倒海般襲來。在這般復雜而嚴峻的形勢下,砂石企業普遍陷入了 “銷量腰斬、漲價無望” 的艱難困境,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銷量斷崖式下滑
價格跌至歷史低位
銷量腰斬與市場萎縮
2024年,全國砂石骨料市場需求量呈現出令人震驚的同比下滑態勢。在部分區域,銷量甚至遭遇了 “腰斬”。其中,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不振成為了砂石骨料需求銳減的主要 “元兇”。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2%。作為混凝土核心原料的砂石骨料,其需求與房地產行業緊密相連,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的大幅減少,無疑直接對砂石骨料的終端需求造成了沉重打擊。不僅如此,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在近年來持續加大,這使得基建項目的推進速度明顯放緩。原本基建項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砂石骨料市場提供需求支撐,如今其推進的滯后,進一步削弱了本就脆弱的市場需求根基,導致砂石骨料市場的萎縮態勢愈發嚴重。
價格持續探底
2024年,全國砂石綜合均價跌幅尤為明顯,步入2025年,價格下行的趨勢依然沒有止住的跡象。以長江流域下游安徽等地為例,機制砂出廠價已跌至40元/噸左右,與2022年的高位相比,縮水近50%。盡管在2024年9月局部市場曾出現過短暫的反彈行情,但從整體來看,價格依舊深陷歷史低位的泥沼,難以自拔。這一價格的持續低迷,使得砂石企業的利潤空間被極大壓縮,經營壓力與日俱增。
行業兩極分化加劇
在當前嚴峻的市場形勢下,大型央企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壟斷優勢、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穩定的客戶基礎,依然能夠在風雨飄搖中維持生產。然而,中小型企業卻因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如區位劣勢導致運輸成本高昂、資金鏈緊張難以支撐運營、環保不達標面臨整改壓力等,被迫選擇停產,甚至無奈退出市場。隨著大量中小企業的離場,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分化格局愈發明顯。
供需失衡
產能過剩與需求萎縮的雙重擠壓
產能集中釋放,供給嚴重過剩
2024年,全國范圍內新增砂石產能集中投產。僅在長江流域,新增機制砂產能就超數億噸。如此大規模的產能集中投放,使得市場供給量遠遠超出了實際需求的承載范圍。盡管進入2025年,政策層面開始大力推動淘汰落后產能的工作,但大型企業在市場競爭的驅使下,依然通過并購重組等手段不斷擴大自身規模。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未能有效緩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反而進一步加劇了供給嚴重過剩的局面,讓砂石市場的供需矛盾愈發尖銳。
需求端結構性萎縮
房地產拖累:在砂石骨料的需求結構中,房地產行業可謂是需求的“大頭”。然而,近年來房地產行業持續下行,其對砂石骨料需求的負面影響巨大且難以彌補。房地產項目的開工量減少、建設速度放緩,直接導致對砂石骨料的采購量大幅下降,使得砂石企業的訂單量急劇縮水。
基建替代有限:雖然交通、水利等基建項目在理論上能夠為砂石骨料提供一定的需求支撐,但在實際操作中,受到地方債務壓力的制約,許多重大基建項目的開工率嚴重不足。這使得基建項目所產生的需求增量,遠遠無法對沖房地產下滑所帶來的需求缺口,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砂石骨料市場需求萎縮的局面。
區域需求分化:從區域角度來看,經濟發達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由于其經濟活力較強、產業基礎雄厚,對砂石骨料的需求相對穩定。然而,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由于基建投資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和資金等因素的限制,投資速度放緩,導致這些地區對砂石骨料的需求持續低迷。區域需求的這種明顯分化,進一步增加了砂石企業在市場拓展和銷售布局方面的難度。
國際貿易與替代材料沖擊:在國內砂石產能過剩的嚴峻背景下,部分企業試圖通過開拓國際市場來尋找新的出路,嘗試將產品出口到國外。但現實情況卻困難重重,一方面,砂石產品的運輸成本高昂,遠距離運輸極大地壓縮了利潤空間;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于砂石產品有著嚴格的質量標準,國內部分企業在產品質量上難以滿足這些標準要求。這兩方面因素使得國內砂石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拓展進程舉步維艱,成效甚微。此外,隨著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工業固廢利用等替代材料逐漸嶄露頭角,并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推廣。這些替代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傳統砂石市場的份額,對砂石行業的發展構成了新的挑戰。
政策與市場
環保收緊與惡性競爭的交織
環保政策倒逼行業轉型
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政府對砂石礦山的環保整治力度不斷加大。為了達到環保要求,企業被強制要求采用一系列先進的環保技術,如封閉式生產以減少粉塵排放、污水循環利用系統來降低水資源消耗等。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這些環保改造措施無疑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以貴州省為例,當地政策明確提出關停不合格企業,通過這種方式為合規企業騰出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這一政策導向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在短期內卻使得眾多中小型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加速了行業的洗牌進程。
市場競爭白熱化
在當前市場需求萎縮、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價格戰成為了企業爭奪有限市場份額的主要手段。為了維持企業的現金流,部分企業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拋售產品。這種惡性競爭的行為如同一場 “自殺式” 的博弈,不僅損害了企業自身的利益,也擾亂了整個行業的市場秩序。低的利潤率,使得許多企業在經營上陷入了困境,甚至面臨倒閉的風險。
供應鏈與資金鏈風險
在砂石行業的供應鏈體系中,工程貨款普遍采用非現金結算的方式,這導致砂石企業的回款周期被大幅延長。同時,由于當前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以及銀行信貸政策的收緊,中小企業獲取資金的難度加大,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陡然增加。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企業將無法正常采購原材料、支付員工工資和進行設備維護,進而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甚至導致企業破產。這種供應鏈與資金鏈的雙重風險,給砂石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行業洗牌
轉型路徑
2026年或為“至暗時刻”
業內眾多專家和機構經過深入分析和預測,普遍認為2025年產能釋放的態勢仍未完全結束。到了2026年,砂石行業的供需矛盾可能會達到峰值。以長江流域為例,砂石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探。在這一時期,行業將迎來更為激烈的“大浪淘沙”階段,那些競爭力較弱、無法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將被徹底淘汰,而具備優勢的企業則將在市場整合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
技術升級:引入智能破碎設備、自動化生產線等先進技術,成為砂石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舉措。智能破碎設備能夠根據原料的特性自動調整破碎參數,提高破碎質量和效率,同時減少人工干預,降低人工成本。自動化生產線則可以實現從原料輸送到成品包裝的全過程自動化操作,不僅提高了生產的精準度,還能大幅降低能耗成本,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綠色礦山建設:積極推廣尾礦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技術,構建 “無廢園區”,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是砂石行業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對尾礦的再加工利用,可以將原本廢棄的資源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建筑垃圾再生技術則可以將建筑垃圾轉化為再生骨料,用于生產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既解決了建筑垃圾的處置難題,又開辟了新的砂石骨料來源渠道。
產業鏈協同:水泥企業向 “礦山 - 骨料 - 混凝土” 全產業鏈延伸,能夠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企業可以實現原材料的自給自足,降低采購成本,同時提高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和市場適應性。例如,水泥企業可以根據混凝土生產的需求,精準生產符合特定標準的骨料,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發展,提升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
區域市場深耕與渠道創新:對于砂石企業而言,聚焦需求穩定的核心區域(如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實現穩健發展的重要策略。這些區域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市場相對活躍,對砂石骨料的需求較為穩定。同時,企業還需要通過創新銷售渠道來拓寬市場份額。
政策引導與行業整合
政府將繼續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通過淘汰落后產能、規范市場秩序等手段,推動砂石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預計到2030年,TOP10企業產能占比將從2022年的5%提升至15%以上。在政策的推動下,行業將逐漸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市場格局,這些大型企業將憑借其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引領行業向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同時,行業整合也將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行業整體的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企業生存策略
從“求存”到“求變”
成本控制與效率提升
大型企業由于其規模優勢,可以通過規模化采購降低原材料成本,同時優化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而降低邊際成本。例如,大型企業可以與供應商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通過批量采購獲取更優惠的價格。在能源管理方面,采用先進的節能設備和技術,合理安排生產流程,減少能源浪費。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由于資源有限,應聚焦細分市場,深入了解特定客戶群體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產品。通過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差異化競爭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差異化競爭與品牌建設
開發高性能骨料,滿足綠色建筑對高品質材料的需求,是企業實現差異化競爭的重要途徑。隨著綠色建筑理念的普及,市場對高性能骨料的需求逐漸增加。企業通過研發和生產這類產品,可以開拓新的市場領域,提高產品售價。同時,企業還應注重通過質量認證等方式提升品牌溢價。獲得權威的質量認證,能夠增強客戶對企業產品的信任度,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風險對沖與金融工具應用
利用期貨合約鎖定價格波動風險,是砂石企業應對市場價格不確定性的有效手段。通過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操作,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此外,企業還可以與下游企業簽訂長期供應協議,明確產品價格和供應數量,穩定現金流。長期供應協議不僅可以保障企業的銷售渠道穩定,還能增強企業與下游客戶的合作關系,實現互利共贏。期貨合約為砂石企業提供了應對價格波動的工具,若企業能合理運用,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完善的風險管理策略,可有效降低價格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提升經營穩定性。但需認識到其局限性,不能完全依賴期貨合約消除所有風險。
砂石骨料行業所面臨的這場 “寒冬”,雖然充滿了挑戰,但同時也蘊含著重構市場格局的寶貴機遇。在產能過剩與需求萎縮的雙重夾擊之下,唯有通過積極推進技術革新、堅定不移地走綠色轉型道路以及加強產業鏈協同合作,企業才能夠成功突圍。在政策、市場與技術的三重驅動下,行業必將逐步邁向集約化、智能化與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展望未來十年,中國砂石骨料市場有望完成從 “粗放擴張” 到 “高質量發展” 的華麗蛻變,實現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