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在經歷2006年的縮量后開始回暖,進口量值轉跌為升。據海關統計,2007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出口總額為126.97億美元,同比增長20.33%,占醫藥保健類商品進出口總額的32.9%。其中,進口額為42.82億美元,同比增長16.32%;出口額為84.15億美元,同比增長22.47%,全年貿易順差41.33億美元。預計2008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將保持平衡增長。
對美、德、日進口穩定增長
2007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增幅明顯回升,歐、美、日仍維持我國進口醫療器械的主要供應國地位。其中,美國、德國、日本是我國醫療器械的三大進口來源國,相關進口額占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總額近七成。
美國在醫療器械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優勢,2003年~2007年的5年間,美國一直為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的最大供應國,其中醫療電子產品是美國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彩超機、X線設備、心臟起搏器等產品是我國從美國進口的主要產品。
從增長潛力來看,德國是我國醫療器械進口供應國中增長最快的國家,2003年~2007年年均增長達217.62%,其中X線設備、核磁共振設備、內窺鏡等是德國的優勢產品。
數字產品進口增幅明顯
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是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的重點和大宗產品,2007年進口額達35.68億美元,占我國醫療器械進口比重83.32%,其中以彩超機、CT機、X線機、核磁共振設備(MRI)等數字醫療設備為主導,進口平均價格有所上漲。如2007年MRI進口平均價格約為130萬美元/臺,與2006年相比,價格幾乎翻了一番,這表明高端產品更新換代加速,進口產品趨于頂級化。
高值植入產品量價齊升
心臟介入類、人工關節類等高值植入耗材屬于高技術、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產品,在這一產品領域,市場準入門檻非常高,核心技術被少數跨國企業所壟斷,如美敦力、圣尤達、強生和Guidant等幾家企業幾乎壟斷了全球市場份額。我國對高值植入產品年需求量逐年增長,且產品主要依賴于進口。
據海關統計,2007年,我國人工關節的進口額超過6000萬美元,同比增長27.16%。北京威聯骨科、捷邁(上海)、普魯斯外科植入物公司、強生公司四家企業的進口額占據人工關節進口總額的半壁江山。2003年~2007年的5年間,心臟起搏器年進口平均增長率為16.52%,2007年國內經營進口心臟起搏器的企業共有15家,其中美敦力、圣猶達和陜西秦明公司占單項進口總額的九成以上,進口平均價約為1000美元。
跨國巨頭保持技術優勢
跨國公司憑借技術優勢,使得大部分產品在高端市場始終處于壟斷地位,如數字影像診斷設備、MRI、高檔放射治療設備等高端醫療設備的國際市場幾乎由GE、西門子、飛利浦和柯達這幾大巨頭瓜分。在高值植入產品方面,美敦力、強生占據了進口產品主要市場,2007年醫療設備進口前十位的數據反映了這一特點。
(源自:中華機械網)
京、滬、粵為主要進口省市
在我國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醫院對高端醫療設備的需求是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的,我國醫療器械進口主要省市分布也反映了這一趨勢,上海市、北京市和廣東省醫療器械進口額比重達到了67.36%。
高精尖醫療設備仍依賴于進口
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飛速發展的經濟使得國內醫療器械市場需求隨著居民期望壽命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以及大眾對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的期望提高而持續高增長。近年來,中央財政也加大了對衛生支出的投入。2007年,全國財政為醫療衛生支付1974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1.98倍。2006年8月,衛生部等四部委聯合下發了《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中央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的建設項目總投資額為216.84億元,其中設備投資67.71億元,進一步激發了對中低端醫療器械市場的需求。雖然在中低端市場,國內產業的發展和跨國公司的生產轉移使得國內生產基本能滿足市場需求,但是在高端市場,如磁共振成像、核醫學影像、病人監護等幾類最尖端的科技產品,我國的研制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階段性的差距,對高精尖醫療設備的需求還得依賴于進口。
今年進口將適度增長
今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將保持平穩增長。高端醫療設備進入更新換代期,目前我國70%左右的高端醫療設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它們更新換代的過程又是一個需求釋放的過程,從高端產品的全球研發和產業分布來看,目前還主要分布在歐美,尤其是心血管介入、整形外科材料等高技術產品,國內的生產尚處起步階段,跨國巨頭牢牢把握技術領先優勢,高端產品的進口仍將保持增長態勢。
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外貿出口迅速增長、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背景下,鼓勵進口高科技產品是近年外貿政策中優化貿易產品結構的一個重要導向。尤其是在去年底我國與美國簽署“中美藥品、醫療器械合作協議”的背景下,今年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將受到一定的影響。對此,政府主管部門在進一步加強監管的同時,出臺系列政策,引導企業利用我國的市場吸引高端產品生產外包轉移到我國、鼓勵外商投資更高端的醫療設備領域,從而引導國內醫療器械產業升級,要比單純鼓勵醫療器械進口更有利于國內產業的發展。
(源自:中華機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