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雙環CEO被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裁定侵權寶馬X5,再度引起了廣大國人對國產車出口的關注。
事實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2007年9月,雙環汽車在德國法蘭克福車展上公開展示其CEO車型,而寶馬在展覽開始前,即向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起訴雙環汽車在德國的經銷商侵權。而根據德國當地法院的判決,雙環汽車必須立即停止在德銷售,如果4周內德國經銷商不提起上訴,雙環就必須銷毀在德所有涉案車型,并向寶馬公司賠償損失。
似乎運氣不太好,中國汽車在出口的時候再次遭遇了問題,如今雙環又因知識產權問題給中國汽車出口蒙上了陰影。
雖然業內普遍認為,即使敗訴,對于雙環汽車在歐洲銷售的影響并不大,但這場官司卻給中國汽車出口海外敲響了警鐘。
德國起訴雙環的目的是保護當地的汽車產業,打壓競爭對手。但關鍵是,中國汽車出口到德國,本身就存在著一些問題,也是不爭的事實。
盡管雙環宣稱,雙環CEO與寶馬X5僅在外觀上相似,在整車性能、動力等方面與被模仿的寶馬X5并無可比之處。但業內人士對雙環CEO的敗訴結果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事實上,雙環旗下多個車型與多款國際名車形似,曾多次被指責或起訴。除CEO車型,雙環汽車的 “小貴族”也被戴姆勒指責抄襲了Smart車型設計;此外,雙環來寶S-RV曾在2004年被本田起訴“侵犯知識產權”。
一位業內人士開玩笑地說,雙環或許很希望德國起訴它,這讓雙環在歐洲節省了很大一筆宣傳費用,雖然在當地的報道肯定是負面的,但對雙環在歐洲的銷售不會產生什么影響。
從雙環“抄襲門”事件產生的效果來看,似乎對中國汽車出口的打擊并不大。但從實際市場反應分析,讓處于磨合期的自主品牌企業面臨一個痛苦而艱難的選擇:要品牌還是要市場?
中國汽車出口到歐洲,最大的優勢無疑是價格便宜,但在汽車出口的大潮中,中國汽車真正注重品牌建設的卻少之又少。雙環汽車海外的銷量已成為該企業發展的重點,但品牌卻一直是其軟肋,一年出口4000輛的銷量對海外市場的品牌建設也沒有太大幫助。在經歷了這場官司之后,雙環是否應重新審視自己,出口到海外的雙環汽車不僅要做到提高“中國制造”的水平,同時也要強調“中國創造”的能力。
正如一位市場人士所言,雙環敗訴也許不是壞事,這會讓國內的自主品牌更加注重創新性。無論如何,中國汽車出口海外還會遭遇挫折,但中國汽車業只有面對挫折,提高自身的制造標準嚴格要求外,也要學會對方的游戲規則,才能真正得到海外市場的認可。
(源自: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