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1年,我國積極推進由煤炭工業大國向煤炭工業強國轉變,煤炭市場經歷了由低迷期、恢復期,到緊缺期、基本平衡期等不同發展階段,產需規模迅速擴張,產量保持了年均2億噸的高速增長,基本與經濟增速同步,煤炭發展步入“黃金十年”。我國煤炭行業正在實現從“量的崛起”轉向“質的繁榮”。
整頓走出虧損 面貌發生巨變
2001~2011年間,在我國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和相關政策支持下,在有力地保障了國家煤炭穩定供應的同時,煤炭工業整體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1年以來,我國煤炭工業實施關井壓產、關閉整頓小煤礦、總量調控、努力擴大煤炭出口、大力開展煤礦安全專項整治,煤炭供求關系得到改善,經濟運行呈現恢復性好轉態勢。特別是2005~2007年間,我國頒布了一系列調整產業結構以促進發展的文件法令。其中,2005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主抓的整頓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和非法煤礦的“攻堅戰”打響。隨后,內蒙古、山西、河南、陜西四大煤炭生產大省紛紛掀起煤企兼并重組風暴,并逐漸形成以山西、河南為代表的行政主導模式,以內蒙古為代表的技術標準模式和以陜西為代表的區域做大模式。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調查顯示,10年間,我國煤炭行業最大的變化就是理念的變化,全行業更加注重科學發展,加強發展戰略研究,超前謀劃,形成了比較清晰的發展思路。《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明確規定,“十一五”期間,我國煤炭開發思路由“新建為主,整合為輔”轉變為“整合為主,新建為輔”,煤炭行業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我國煤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由單一生產向綜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轉變,煤炭企業多元產業發展格局初具規模,煤電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新型煤化工產業逐漸興起,初步建立了煤炭上下游產業聯合發展機制,多數大型煤炭企業非煤產業產值已超過50%以上。
煤炭行業更加注重市場化改革,煤炭供需雙方自主銜接、自主協商、自主定價機制基本形成,煤炭價格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反映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煤礦安全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成本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國內煤炭價格也逐步與國際煤炭價格接軌。而且,煤炭資源稅改革被提上日程,并為煤炭資源稅征收改革的推出做了先行工作和鋪墊。
煤炭行業更加注重煤礦安全生產,由單純控制煤礦傷亡事故向全面性的保障職業安全轉變,加大煤礦安全投入,促進了安全生產形勢的穩步好轉。2011年,我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10年來首次降到2000人以下。
我國煤炭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由粗放型開采向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安全高效開采轉變。10年間,煤礦由打眼放炮、截煤機掏槽、鏈式康拜因,發展到高產高效綜采機械化,并且在采煤機械化工藝和采煤機械裝備方面,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我國大型煤礦采掘機械化程度達到95%以上,中型煤礦達到80%以上,小型煤礦機械化、半機械化程度達到40%。
與此同時,煤炭工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直接液化和煤制烯烴技術取得突破,煤礦充填開采、礦區環境治理等綠色開采技術研發取得進展。“十一五”以來,我國煤炭行業完成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等科研項目31項,重點科研課題336個;實施國家科技大型示范工程項目13個。建成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技術中心12個。
煤炭工業更加注重“綠色開采”和生態礦山建設,由資源環境制約向生態環境友好型轉變。從設計理念更新入手,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為依托,運用先進的設計思想、推廣應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和選煤工藝,促進煤炭洗選加工集約化生產,向社會提供清潔優質、適銷對路的煤炭產品,發展循環經濟。煤炭“綠色開采”涵蓋了開采、選洗、運輸、轉化和利用各個環節,促進了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和“資源與環境協調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煤炭工業在生態礦山建設上,建立了礦區環境恢復與治理機制。在開采過程中,根據煤炭賦存條件和地表環境統一規劃礦區生產和生態布局,保護土地、水和空氣資源,把固、液、氣體廢棄物作為資源加以利用,以最低程度的生態擾動獲取煤炭資源,使礦區具備了環境恢復和生態再造能力,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共同提高。
煤炭企業更加注重民生與和諧社會建設,積極利用國家支持政策,提高職工收入水平,加大棚戶區改造投入,一大批煤礦工人喜遷新居。
我國煤炭行業更加注重擴大開放,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由傳統的煤炭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煤炭企業“走出去”戰略取得進展。其中,兗州煤業、開灤集團、神華集團、江西煤炭集團以及徐州、中煤地質總局等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境外資源開發工作。中煤裝備、鄭煤機、三一重裝等煤機企業的技術裝備已出口到主要產煤國家,取得了良好的國際信譽。
市場欣欣向榮 景氣度仍較高
2010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若干意見》,掀起新一輪煤炭資源整合。隨著煤炭企業兼并重組進入實施階段,我國煤炭產業的集中度提高,煤炭產業的進入門檻也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了煤炭、運輸一體化經營的巨型煤炭公司,煤炭市場欣欣向榮。2011年,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的比重已經接近80%,煤炭需求增量明顯高于“十一五”平均水平。
2011年,我國煤炭行業風起云涌,煤企兼并重組風暴再起,資源整合又掀高潮,煤炭開發西進步伐加快,煤炭行業變得更加強勢。2011年,全國千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已達45家,年產量23.2億噸,占全國總產量比重66%,其中年產5000萬噸以上的煤炭企業18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1%,年產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產量在全國總產量中的比重下降到20%,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耗國。
不可否認,經過10年的發展,我國煤炭行業一些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資源支撐難以為繼、開發布局矛盾加劇、整體生產力水平較低、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炭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大、行業管理不到位。
2012年上半年,我國煤炭市場呈現供大于求、銷售低迷、價格下行、業績大幅下滑、貨款回收遲緩、甚至出現虧損的弱勢格局,煤炭企業承受著巨大壓力。業內人士擔憂,我國煤炭市場的“黃金十年”或將終結。
但未來10年,我國將處于工業化進程加快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將持續增加。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一次能源結構具有“富煤貧油少氣”的特征,“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煤炭將繼續承擔著保障我國能源供應的責任。
有分析認為,經過10年的高增長,我國煤炭行業無論從產量規模、價格累計上漲幅度還是下游承受能力看,行業規模和價格上漲的空間都在收窄,煤炭產量難以繼續“黃金十年”的速度增長。但行業定價能力的提高以及鐵路運力的制約,將使我國煤炭行業仍維持較高的景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