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無休止的擴張使原有的垃圾處理系統無法適應發展的需求,也使城市內部開始出現難以填補的垃圾處理缺口,“垃圾圍城”成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的伴生現象。作為中國西部地區最大城市之一的西安,同樣也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問題,除了唯一的大型垃圾處理場不堪重負外,垃圾無法進行有效分類也影響著垃圾的有效處理。而將垃圾轉變成有機肥料的轉化技術,則有望成為化解“垃圾圍城”困境的新出路。
--唯一垃圾處理場不堪重負
已經為西安服務了19個春秋的江村溝垃圾填埋場,位于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上,也是西安現有唯一的大型垃圾處理場所。隨著西安城市不斷發展,城區不斷擴大,西安的生活垃圾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而這座籌建于1994年的垃圾處理廠已逐步顯露出疲態。
江溝村垃圾填埋場占地1031畝,總容量4900萬立方米,是國內單體庫容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同時也是上世紀90年代西安緩解“垃圾圍城”困境的產物。據了解,起初每天傾倒在江溝村垃圾場的生活垃圾穩定在1000噸左右,遠低于江溝村的設計處理量——2000噸。但隨著西安城區的快速擴張,生活垃圾成倍增長,到2006年時日均垃圾處理量就已達3800噸,2011年江村溝日均垃圾處理量達5900噸,同年12月還曾出現過日處理8000噸的情況。現今,江村溝日平均處理垃圾為6800噸,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據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處長白寶民介紹,整個填埋場的總填埋量已過半,如果依照現有的垃圾增長速度繼續填埋,據保守估算,七到九年之后江村溝垃圾場就將被完全填滿。
與此同時,作為西安市內唯一的垃圾處理場,江溝村處理場并沒有其他的替代品,換句話說,只要西安一天沒有建成新的垃圾處理場,江溝村就要繼續風雨無阻地工作下去,而這其實是相當危險的。西安市市容園林局副局長張蔚告訴記者,現在西安的垃圾處理相當于把全部的“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里,一旦“籃子”出了任何紕漏,每天幾千噸無法填埋的垃圾要不了多久來就會把西安團團圍住。
作為備選的西安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其具體的選址地點、開工時間目前仍然未知。“其實,在西安建一座垃圾焚燒場的想法已經有好幾年。但是期間有一些客觀原因,讓項目遲遲不能落地,”張蔚告訴記者,“這就像是人人都需要公廁,但都不希望公廁建在自己家門口一樣。想要修建一座垃圾焚燒廠,還需要政府更多的溝通和協調。”
--垃圾分類難以全面推行
垃圾分類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雖然都知道完善的垃圾分類可以極大地提高一個城市垃圾回收和處理的效率,但通過調查,記者卻發現“垃圾分類”在西安并沒有全面推行。
在西安地鐵人流最大的站點鐘樓站,記者看到,對垃圾桶上“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標示置若罔聞的乘客占據了絕大多數,他們基本上是在“隨機”選取垃圾箱丟棄廢物。記者采訪了幾名扔垃圾的乘客,除部分乘客承認自己因為著急沒有做到“垃圾分類”之外,剩下的人都普遍表示對于垃圾分類沒有概念,也不知道“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究竟都包含了怎樣的內容。
除了群眾,西安街頭的垃圾處理站也沒有進行垃圾分類。在西安民生興正元地下停車場處的垃圾處理站,記者就發現環衛工人只是將整車的垃圾倒進站內壓縮處理,并沒有垃圾分類這一道工序。
張蔚告訴記者,之所以在西安難以進行垃圾分類,是因為西安只有單一的垃圾填埋處理方式,“西安的垃圾最后都是送到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統一填埋的,即使運送前分類了,最后填埋時還是要混在一起。”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魚小輝研究員表示,垃圾分類本身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存在著源頭、中端轉運和末端處理三個具體環節,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末端處理的選擇越多(填埋、焚燒、可再生轉化等),垃圾的分類工作就需要做得越細致。可如果像現在的西安這樣,末端處理只有填埋這一種選擇,垃圾分類就很難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
不過,張蔚認為,隨著下一步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成以及可能推廣的小型垃圾轉化廠,垃圾分類必然會加快進度。除在源頭方面做好居民的垃圾分類教育工作,引導市民主動分類垃圾之外,市容環保部門還將在各垃圾站建立二次分類系統,從而更好地適應垃圾處理末端的多樣化需求。
--垃圾轉化肥料具有推廣價值
要處理“垃圾圍城”的困境,需要多樣化垃圾處理的措施,除了傳統的填埋與焚燒之外,近幾年來新型的垃圾轉化技術逐漸成熟起來,也為城市解決“垃圾圍城”難題開辟了一條新的出路。位于西安閻良區的閻良垃圾處理廠,其采用的將垃圾轉化為有機肥料的做法,就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
據了解,閻良垃圾處理廠轉化技術的核心是將垃圾中的有機物與無機物分離。有機物質及細小的非無機物,直接被運送到高溫高壓催化水解罐體內進行處理,經過篩選以及沉淀烘干,在有機物內添加相關有機材料,制作成有機肥料。
閻良垃圾處理廠將這一套分解技術稱之為“工業胃”,處理廠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機質高溫高壓催化水解系統就像人的胃一樣,通過向設備內添加如同人體“胃液”一般的催化制劑,再加上高溫、高壓的環境,有機物質將加速分解,從而在短時間內變成有機肥料的原料。“過去用垃圾制作有機肥料的難點在于無法從細小的垃圾中剔除最后那一部分的無機物雜質,”工作人員說,“但現在經過水解的有機物呈粉末狀,而混雜其中的塑料、金屬和磚塊等無機物依然還是原狀,(這樣)就能很輕易的篩選出無法使用的無機物垃圾了。”
據悉,建設于2008年的閻良垃圾處理廠,總投資近6000萬元,有500噸/日的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理能力,運行5年來垃圾處理成效顯著,不但基本解決了閻良城區生活垃圾的處理,還覆蓋了周邊農村地區,將畜禽糞便、秸稈、農產品加工下腳料也轉化為可供農業生產使用的有機肥料。按照每100噸垃圾可轉化25噸有機肥料的轉化率來看,閻良垃圾處理廠依靠銷售有機肥料就可以實現盈利。
閻良垃圾處理廠的技術方--北京洲際環發資源再生技術公司的總裁鄭順潮認為,與傳統的垃圾焚燒、填埋廠最少1000噸/日的處理量不同,垃圾轉化廠的處理能力彈性較大,可普遍適用于200至300噸/日的城鎮地區,具有很強的推廣價值。但受制于傳統的垃圾填埋、焚燒的觀念,人們對于垃圾轉化這一相對新鮮的技術還需要一個認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