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建材工業也面臨增速持續放緩,經濟效益增幅進一步收窄,經濟運行下行壓力持續增大等問題。
據中國建材聯合會發布的2015年一季度建材工業經濟運行形勢分析報告,一些行業面臨生產增速和經濟效益的雙重下滑。不過,記者采訪中國砂石協會會長胡幼奕卻意外得知,今年1~5月份,砂石的市場用量雖然也稍有減少,但與其他建材產品相比,產量下降要小得多。
胡幼奕解釋道,除廣泛應用在建筑領域外,砂石骨料還是公路、鐵路、橋梁和水利等基礎設施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用量最大的基礎材料。從國家發布的新城鎮建設和軌道交通、公路、鐵路、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利工程、振興東北及“一帶一路”等計劃來看,未來幾年砂石骨料的年用量將有200多億噸的產業規模。砂石骨料是我國建材工業為數不多的“富礦”,行業潛力很大,近年來進入該行業的企業已經嘗到了“點石成金”的甜頭。
產能置換為機制砂石留出市場空間
“砂石行業是典型的傳統建材工業,近年來為了保護資源和環境,各地政府加大了整頓和關閉傳統的落后的小型礦山的力度,淘汰了落后產能,為新型、高效、環保的機制砂石留出了市場空間。”胡幼奕對記者表示。
以前,砂石多數是來源于江、河、湖、海和古河道,屬于一種采集過程。由于天然砂石資源短缺和枯竭,小而散的采集和挖掘對自然環境帶來破壞,隨著國家對保護天然砂石資源、治理河道景觀、保護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近年來,各地政府不斷加大對開采天然砂的清理整頓,下令禁采或限采天然砂石。
據統計,2014年全國關閉的小型砂石企業達1萬多家。今年以來,各地政府持續發力,僅九龍江、富春江、長江沿線、渭河流域等就關閉了2000多家砂石企業,北京及周邊關閉了600多家砂石企業,山東、安徽、湖南、湖北及西南等地區也在關閉一些小型砂石企業。
因此,胡幼奕認為,砂石行業的產能并不過剩,反而是一些地區由于“一刀切”關閉砂石企業,造成一定程度的短缺。他指出,行業的主要矛盾是大規模的城市、高鐵、水利、新城鎮、新農村等各項建設對砂石的大量需求,與天然砂石資源的短缺、環境保護的矛盾。解決砂石行業主要矛盾的途徑是由采集天然砂石轉向開采石礦,從“拿來”變成制造,淘汰落后的小而散的開采方式,通過整改關停、整合兼并重組,合理規劃和開采石礦,用機制砂石替代天然砂石。
砂石行業的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一提起砂石開采,人們腦海里可能浮現的是一艘艘采砂船在河道中忙碌穿梭,或者一個個露天開采的大工地,挖掘機“啃啃啃啃”,大貨車呼嘯來往,塵土飛揚。
“砂石行業早已是鳥槍換炮,現在新上的制砂生產線大部分是集開采、加工、儲運為一體,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規模化、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工廠。可以說,目前世界第一流的砂石工廠在中國。”胡幼奕地對記者表示。
胡幼奕告訴記者,以前是采集天然砂石資源直接由于工程建設,砂石加工量很少;現在需要開采石礦,通過機械裝備來制造。原來幾臺簡單的設備、幾艘采砂船和幾輛運輸車就能滿足生產,是簡單的、游離的、分散的人工或半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現在則要對整個礦山和生產線進行系統設計,需要成套先進的、高效的、節能環保的全套機械裝備,要建設生產線,同時要建設集開采、加工、運輸集成化、自動化、規模化、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工廠。
各地政府不斷加大對礦山進行整合的力度,陸續關閉和淘汰落后的環保不達標的企業,給砂石行業帶來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的壓力和動力。近年來,砂石礦山開采規模化和機械化生產方式的產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老企業重視技術改造和提升標準,新建企業普遍重視對石礦的開采和加工進行系統的全面的設計,不斷提升裝備技術水平。
據胡幼奕介紹,近幾年湖州、舟山、西安、天水、安陽等地陸續新建年產千萬噸級以上規模的機制砂石生產線,采取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堅持生態優先、環保措施同步到位,砂石骨料工業技術的發展和邁向現代化的步伐明顯加快,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胡幼奕向記者展示了他走訪全國各地現代化制砂生產線的照片。在照片中,采砂礦山綠樹成蔭,看上去干凈整潔。砂石骨料產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噪聲、粉塵和泥水,這些是怎么解決的呢?
胡幼奕表示,過去,砂石開采以人工為主,不僅不安全,還造成大量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如今,在毫米微差控制爆破技術下,不僅減少了炸藥用量,石頭一邊被破碎一邊還會通過“噴霧”“噴淋”或收塵減少粉塵。
長長的蔓延幾公里的輸送帶,把山上的石頭傳輸到全封閉的料庫,進行破碎和加工。有條件的礦山已經利用輸送物料的勢能來發電,用于砂石骨料的生產中。
緩沖料堆里安裝了噴淋和收塵系統,大大減少了石塊粉碎時產生的粉塵污染。
噴淋后的廢水怎么辦呢?有的企業研發出固液分離系統,通過固液分離技術設備,分離并回收污水中的細砂和微細泥,這些“廢渣”可做成泥餅,用于制造加氣混泥土、加氣磚及水泥,變廢為寶。
砂石骨料生產最核心的技術是“破碎和篩分”,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破碎篩分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我國的制砂生產線上。此外,大部分生產線還通過布袋收塵方式解決了礦石生產過程中的粉塵。
胡幼奕稱,現在石礦開采更加科學合理,一般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階梯形式,有的邊開采邊復耕,還有的對礦山邊坡進行復綠,成為綠色生態礦山。
水泥企業延伸砂石產業鏈前景可期
機制砂石礦產資源豐富,質量穩定,能形成規模化生產,為砂石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近年來機制砂石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已從2002年10%,上升到2014年的76%。
機制砂石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規范化、標準化、工業化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動力,也給不同領域的企業跨界進入砂石行業帶來發展機遇。
目前建材工業的各個產業面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問題,不僅影響了投資效能的發揮和存量資產的利用率,造成社會資源的損失、浪費,也導致行業企業效益不斷下滑、加劇惡性競爭。特別是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市場需求萎縮,產品價格低迷,企業效益大幅下滑。市場倒逼越來越多的水泥企業開始尋求突圍。在當前水泥企業兼并重組、延伸產業鏈的趨勢下,水泥企業延伸產業鏈進入砂石行業是必然趨勢,也是未來的利潤增長點。
在胡幼奕看來,水泥企業進入砂石骨料行業具有很大的優勢,如擁有石礦資源,資金雄厚,以及企業豐富的運營管理經驗、人才等,非常適合向砂石骨料行業發展。
不過,胡幼奕同時也指出,目前大部分水泥企業已建和在建的砂石骨料生產線,多數是以石灰石礦為主。機制砂石產品的性能取決于石礦的品種、品位和制造水平,水泥企業在生產石灰石骨料的同時,應該向強度比較高的玄武巖、花崗巖、安山巖等方向發展,以滿足高品質砂石骨料的需求。
此外,在借鑒水泥工業的成功經驗發展砂石骨料時要注意,水泥生產線的標準化程度比較高,而機制砂石骨料生產線則要根據礦山走勢、礦石的性能等來進行系統的設計,需要因地制宜、按材選型。有的水泥企業在進入砂石骨料行業時,曾出現過系統設計不合理、設備選擇不當、產品質量不合格、企業投入過高、生產線長時間不能正常運轉等問題,需要后來者高度重視,吸取經驗和教訓。
砂石骨料是典型的區域資源和區域使用的產品。一些地區禁采或限釆后,將轉為更大區域或范圍的競爭。從生產到使用地域的擴大,運輸距離增加,汽車長途運輸明顯處于劣勢,靠近水運的企業將有明顯的優勢。據了解,海螺集團已在長江沿線布局數條砂石骨料生產線,有的大型企業集團也加快了在全國布局砂石骨料生產線。
胡幼奕表示,企業跨界進入砂石骨料行業,有利于快速提升我國砂石骨料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但新進入的企業一定要根據政府對當地石礦資源的規劃和市場需求來合理布局生產線,防止在砂石行業出現產能過剩。
最后,胡幼奕表示,水泥企業在向砂石骨料產業延伸的同時,還可以憑借自身生產水泥裝備的優勢,向機制砂石生產裝備制造,以及混凝土、工程建設等領域延伸發展。通過延伸,逐漸形成石礦開采—砂石骨料加工—商品混凝土—工程建設等一條龍的產業鏈,向精細化發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實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