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煙臺市城市規模不斷膨脹,市區生活垃圾日產量已超2000噸,如何應對日益增加的垃圾,如何讓這些放錯位置的資源變廢為寶,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10月25日,在山東省第二十一屆環衛工人節到來之際,市城管局環衛處、中節能(煙臺潤達)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共同組織了首個公眾開放日活動,40多名來自市區不同學校的中小學生作為首批市民代表走進垃圾處理廠,探索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的環保之旅。
由中節能(煙臺潤達)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生活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工程,是市第一個引入社會資本,采取特許經營模式建設的大型、現代化垃圾處理設施,該項目投資4.31億元,設計年處理生活垃圾33萬噸,提供上網電量7000萬度,回收能源相當于6萬噸標準煤,每年可減排溫室氣體5.4萬噸,節約填埋土地庫容約29.7萬立方米。工程于2012年3月動工建設,2013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2014年進行設備調試,當年9月通過初步驗收并啟動運行。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年輕的環保愛好者走進了這座占地80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廠區,參觀了濕解中心和焚燒發電中心。跟隨講解員的指引他們看到,一輛輛運輸車將生活垃圾運入焚燒余熱發電廠后,經過高溫、高壓的濕解,完成對易腐有機垃圾的降解、殺菌、脫水、減容過程,再進入篩分線進行篩分,熱值高的可燃物進行焚燒,產生的蒸汽除了少量用于前端處理的濕解、污水處理、廠區供暖外,其余大部分用于發電。電量除了滿足自用,還可輸送上網,而富含氮、磷、鉀的營養土,經進一步發酵、破碎可用于園林綠化和土壤改良。這樣,本來人人嫌棄、毫無利用價值的垃圾經過綜合處理變身為多種資源。
隨著參觀深入進行,同學們驚奇地發現,這座現代化的垃圾發電廠,車間寬敞、明亮、整潔,琳瑯滿目的計算機、顯示屏、控制臺、儀器,顛覆了他們對垃圾處理的原有認識。技術人員告訴他們,現在垃圾發電的整個處理過程基本由計算機控制,實現了自動化運行。自去年調試、試運行以來,累計處理生活垃圾約53萬噸,發電12,491萬度,提供上網電量9,690萬度,今年7月通過了山東省環保廳的環境保護驗收,環保指標與歐盟標準一致。
作為環保愛好者,垃圾焚燒發電的污染控制自然是同學們關注的重點。潤達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的工程技術人員告訴同學們,該廠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主要有四個,一是采用綜合濕解技術可大量減少垃圾的含水量及氯離子等有害成分,提高篩上物的熱值,進行焚燒能確保爐溫達到850℃以上;二是控制爐膛溫度,確保充分燃燒,爐內溫度保持在850℃~950℃,煙氣停留時間大于2秒,生活垃圾充分燃燒,可充分減少有害氣體的產生;三是配套了先進的環保治理設施,煙氣處理系統可脫硫、脫硝、吸附和過濾廢氣中的重金屬等有害成分。垃圾處理過程的廢水輸送到生活垃圾處理場的污水處理站,經過處理達到一級排放標準后排往城市污水管網。飛灰經過固化運送到填埋區進行深埋;四是建立了嚴格的環保監測制度,該廠每天對各項環保指標進行檢測,市區兩級環保部門依法進行檢查,市環衛處專門設立了生活固廢垃圾處理運營監管中心,通過現場檢查、在線監控系統實時監管設施的運行情況,每月進行綜合考核。而且,在線監測設備與環保部門實時聯網,并通過廠區門口設立的大型顯示屏,即時公開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環保指標,隨時接受公眾監督。
兩個多小時的參觀結束了,同學們眼界大開,意猶未盡,紛紛相約以后有機會再來學習。市城管局環衛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和同學們,根據國務院制訂的產業政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和綜合處理是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發展環保產業的重要內容,目前市生活垃圾處理場集聚了生活垃圾、餐廚垃圾、污泥干化等處理設施,已經具備了生活固體廢棄物循環經濟園區的雛形,餐廚垃圾處理工程等2項技術經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61位專家教授的評選認定,榮獲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爭優創新項目和技術。為了讓公眾了解我市環衛工作的發展動態,該處今后將探索建立公眾開放日,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爭取公眾對環衛工作的支持和參與,讓節約資源、綠色消費的環保理念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