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成本已經降無可降,但依然有大批市場人士判斷“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未來煤炭企業拿什么來比拼?出路到底在哪里?煤炭人密切關注著。
拼“硬”氣
基于當前能源環境的煤炭行業不存在什么大蛋糕。根據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85萬億元,同比下降14.4%;利潤額287.2億元,同比下降64.4%;虧損企業虧損額730.5億元,同比增長32.9%。煤炭協會統計的90家大型煤炭企業合計虧損8.1億元(去年同期利潤450.2億元)。
隨著長期煤炭價格低位運行,煤炭企業要拼“硬”氣。一方面必須要學會斷臂求生,哪怕付出一點代價也要堅決關閉部分資源差、煤質差、高成本礦井,以此來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必須要讓企業決策精細化、科學化,目前部分企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為了企業生存發展,必須通過精細化和科學化的決策來盡可能的減少無效投資,降低項目投資風險。
拼“運”氣
目前,煤炭的粗放式開發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主要是環境問題。比如,粗放式煤炭開發引發地下水和地表生態損傷、煤炭未優質化利用引起大氣污染。但這不是煤本身的問題,而是利用煤的人沒有把煤炭利用好。煤炭行業粗放地開發不是科學的方式,煤炭行業清潔發展是方向。
運氣也很重要,受資源稟賦影響,未來很長時期,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誰能最新感知未來煤炭市場的動向,并做出準確的抉擇,及時的轉型、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更好的適應未來市場的需求,才能保證自己的立足之地。
未來行業集中度會提高,主要體現在實力企業的主動整合和高成本企業被動退出。但暴利年代不可能重來,利潤肯定是維持在一定合理區間。未來的煤炭市場不是被整合,就是整合其他企業,是“整”還是“被整”,要看煤炭企業現在怎么拼。
同時,也建議相關部門盡快落實制定出煤炭產能退出機制,地方政府盡量減少對煤炭企業或行業的“干預”,把更多力量放在煤炭礦井關停后的下崗工人培訓及再就業方面,放在為創業、創新提供良好的公共環境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