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了近3年的桂林市山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項目終于進入實質建設階段,工程于近日正式開工建設。記者獲悉,市首家垃圾焚燒發電廠預計明年底建成投產,建成后每天可“吃”進1500噸垃圾,“吐”出58萬度的綠色電能,為桂林人生活提供“新能量”。
解困“垃圾圍城”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與環境污染、交通擁堵一樣,生活垃圾的逐年增加也成了主要的“城市病”之一,桂林也不得不面對“垃圾圍城”的難題。平山堆肥廠、山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是目前我市兩處大型的生活垃圾處理場,目前每天的處理量已不堪重負。
據統計,市區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000多噸,用16噸的大型密閉轉運車要運70多車,全年衛生填埋垃圾37萬噸。而目前,市垃圾處理主要采取衛生填埋的方式。由于垃圾衛生填埋不僅占用大量的土地,還容易造成二次環境污染,垃圾處理成本和運行費用也非常高,已成為困擾我市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目前桂林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方式較為單一,生活垃圾主要以衛生填埋方式進行處理,輔以垃圾堆肥的處理方式。對比目前的國內現狀,桂林生活垃圾處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與桂林市的城市定位也有著一定的差距。”市城管委一位相關人員說,經桂林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調研結果表明,桂林市生活垃圾已具備焚燒發電的條件,而且國內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建設垃圾焚燒處理設施是解決桂林市垃圾的出路,能解決垃圾處理設施能力不足和環境受影響等問題,是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最佳選擇。

日“吞”垃圾1500噸
山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項目位于臨桂區臨桂鎮山口生活垃圾填埋場內。記者近日在該工地看到,十多臺挖掘機轟隆隆在山頭上一挖斗一挖斗的挖掘,各種運土車輛進進出出,各種機械設備也在緊張而有序地運作。
據該工程的建設單位——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工程占地約147畝,項目總投資8.97億元,工程建設期24個月。項目將配備2臺機械爐排爐,建成后每天可處理生活垃圾1500噸,日發電量58萬度。項目每年垃圾處理能力達到54.75萬噸,年發電量約為2.12億度,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燃煤8.4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1萬噸。
“每年通過焚燒垃圾實現上網電量達1.8億度,相當于滿足9.3萬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該負責人表示,該項目的建成投產,對桂林市改善環境衛生狀況、營造宜居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山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將建成什么樣子?記者從工程建設單位提供的效果圖上看到,發電廠以西南古建筑為設計藍本,主廠房整體完美融合桂林的山水形象,建筑從主體到斜橋,到煙囪,全部配以古建風格設計,形成整體完美搭配。
焚燒垃圾發電對環境會不會造成影響是市民最為關心的問題。對此,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山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無論是設計理念,還是環保理念都是高標準的,焚燒垃圾所產生的氣體將會妥善處理,不會給環境帶來污染。
據介紹,該項目將采用垃圾全量焚燒、飛灰固化、剩余物衛生填埋的工藝,并利用焚燒垃圾余熱發電。對于焚燒所產生的煙氣,該項目將采用“SNCR+高速旋轉霧化反應器+小蘇打+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塵”的組合技術進行凈化,確保煙氣凈化排放達到歐盟2000/76/EC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