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威海市環保局了解到,為培養學生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的意識,威海普陀路小學20余名師生和學生家長來到威海市垃圾處理廠,參觀生活垃圾的變電之旅。
在現場,記者看到一輛輛滿載生活垃圾的車輛駛入卸料大廳,將從威海市區收集來的生活垃圾通過垃圾卸料平臺,卸至垃圾池內。據威海市垃圾處理廠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垃圾不是立即焚燒,而是要在密閉的垃圾貯坑內發酵5天左右,發酵后就基本實現脫水,減重20%左右,焚燒后產生的廢棄物也相對少一些。
在控制室內,記者透過玻璃看到兩名工作人員正在操控“鐵爪子”,將垃圾抓運到焚燒爐進行焚燒發電。
據悉,垃圾焚燒后,還要經過余熱鍋爐、煙氣反應塔、布袋除塵器等設備,生活垃圾從運輸到焚燒廠,到焚燒、再到焚燒后產生灰渣煙塵,整個過程是無害化處理。
據介紹,威海市垃圾處理廠每天可處理生活垃圾900噸,基本可消納目前威海市區的生活垃圾,可使原生垃圾減量約80%,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達到綠色環保的要求。此外,垃圾焚燒廠為我市生活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力量。
垃圾焚燒廠于2011年10月建成并投入運行,2014年完成發電并網,發電量約7000萬千瓦時。
據介紹,居民家庭生活垃圾主要分四類: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市民可以在上述基礎上進行細分。
據了解,該基地于2015年5月建成,通過文字圖片、電子模型和電視影像等表現形式,將垃圾處理工藝的歷史沿革、環保知識串聯起來,運用聲光電等先進技術手段,滿足青少年了解垃圾處理行業的需求,促進社會公眾做好垃圾減量和垃圾分類,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