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保健制氧機利用空氣制氧,干燥劑能吸水,雙層玻璃實現隔熱功能,涂料可以防起泡,這些生活中的熟悉場景都離不開一種特殊的材料——分子篩。
什么是分子篩?顧名思義她具有“篩分”分子的作用,其內部有許多孔徑均勻的孔道和排列整齊的孔穴,可以把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分子分開。分子有多大呢?我們日常知道的如氧氣、氮氣、水分子、氫氣等,分子直徑基本都是埃米級,即納米的十分之一,非常非常小。在吸附領域,分子篩是如何做到在空氣通過時,只讓分子直徑3.5埃的氧氣通過,而將分子直徑3.6埃的氮氣、4埃的水分子等被吸附在分子篩中呢?這些通過巧妙的化學和物理變化形成的精細的孔道和孔穴,正是分子篩技術的難度所在。
準備登陸科創板市場的河南省科創板第一股——建龍微納是國內吸附類分子篩行業引領者之一,公司通過自主研發與合作研發相結合,并積極推動產業化落地,形成以分子篩原粉、分子篩活化粉和成型分子篩為主的分子篩全產業鏈布局。
中商產業研究院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萬噸以上產能分子篩吸附劑生產商僅9家,產能占比為全球產能64.75%,其中有3家是中國企業,建龍微納在國內分子篩吸附劑市場處于龍頭地位。
吸附領域技術優勢明顯
打造強勢工業必需品
回顧中國分子篩發展歷史,國內分子篩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而此時的美國,分子篩已基本實現工業化,走在了世界前列。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外資進入中國,給中國帶來的新的發展機會。1988年上海環球分子篩有限公司成立了,這是由國際分子篩龍頭企業UOP與上海分子篩廠合資成立,其中UOP占70%股權,該廠設計產能也由上海分子篩廠成立初期的十噸級提高至萬噸級。自此A和X分子篩先進技術進入中國,大力推動了中國分子篩產業的發展。
國內的分子篩廠大部分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建龍微納成立于1998年,專注于分子篩吸附領域,近年來,公司制氫、制氧的分子篩產品在總營收中的占比逐步提升,2018年已超過50%,在制氧、制氫及吸附干燥等吸附領域優勢較為明顯。
“全世界148種分子篩,用于工業的20多種,我們有主要用于制氧制氫及深度脫水領域的A型、X型,且2018年國內市占率為11.24%及43.17%,合計市占率為16.92%,國內龍頭地位顯著。” 建龍微納董事長李建波表示。
李建波繼續說,“在制氧領域,隨著鋼鐵、煤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玻璃等行業對燃料燃燒效率以及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工業制氧以及醫療保健吸氧被越來越廣泛應用。目前主流的深冷空分和變壓吸附方式制氧都需要使用到分子篩并定期更換,一般深冷空分制氧設備分子篩的更換周期為3-5年,變壓吸附制氧設備分子篩的更換周期為 8-10 年,這意味著分子篩已經成為制氧行業的剛需產品,存在廣闊的存量替換和新增市場需求。”
攻克技術難關
加速進口替代
“技術的攻克并非易事,以Li-LSX(含JLOX-100,變壓吸附制氧專用分子篩)產品為例,Li-LSX從研發到小試、中試、量產,經過了六七年時間,無數次的研發實驗和生產調試,尤其是在最后的量產調試期,5度焙燒溫度的差別就可能導致整批次產品的報廢,每天損失多達幾十萬元,”建龍微納董秘李怡丹說到,“能做出來真的太不容易了,花了太多太多心血。”
從最終產品性能來看,Li-LSX產品相比傳統5A 產品,氮氣吸附容量和氧氮分離系數提高1倍以上,同樣工況條件下氧氣回收率是5A 分子篩的2倍以上,大幅提高了制氧效率。而JLOX-300(含 JLPM3,第三代深冷空分制氧專用分子篩),相比現有 13X 分子篩,分子篩裝填量減少,切換周期從4小時提升到6小時,每作業6小時對吸飽和的分子篩通過加熱方式使其再生,以1.5萬方/小時制氧量的設備計算,年節約能耗僅電就是80萬度,可節約至少60萬的電費成本。
穩定的產品質量及較低的售價為建龍微納撬動國內分子篩進口替代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國內企業產品競爭力的加強和市場地位的逐步提升,制氫制氧分子篩的進口替代也悄然進行著。
過去,制氫制氧分子篩市場被霍尼韋爾 UOP、阿科瑪的 CECA 和 Zeochem 等國際大型分子篩企業壟斷。目前,建龍微納的 JLOX-100(Li-LSX)系列、JLOX-300系列分子篩產品已在26套深冷空分制氧裝置和變壓吸附制氧裝置實現了對國際大型分子篩企業的進口替代。
“建龍微納與國際龍頭產品相比,產品技術指標和質量穩定性與國際龍頭產品一致,但產品價格降低至少30%,所以市場競爭力非常強。”行業專業人士指出,“建龍微納能做到質優價低主要得益于,一方面,他延續國際巨頭的發展路徑,采用分子篩全產業鏈布局,相對于分子篩活化粉和成型分子篩的制作,分子篩原粉技術門檻更高,且對分子篩活化粉和成型分子篩的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打通全產業鏈有利于增強產品的一致性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他是國內分子篩產能靠前的企業中唯一采用分子篩全產業鏈布局的,且在技術研發上,以市場為導向,與國內眾多分子篩行業頂級科研院所聯合研發,推動研究的產業化落地,并堅持迭代式研發機制,與國內企業競爭優勢較為明顯。”
他繼續說,“在2018年,行業中的一件大事,給中國分子篩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2018年上海環球分子篩有限公司在上海工廠土地30年租賃合同到期,所以工廠隨之關閉,合資公司遷廠至張家港霍尼韋爾產業園,目前在中國市場主攻催化劑領域,與國內吸附領域分子篩企業形成錯位競爭,這種錯位競爭也從側面反映了國產競品的持續更新迭代,進口替代進一步加劇,給國際龍頭帶來了困擾,不排除國際巨頭會逐步退出中國分子篩吸附市場。”
加快產業化進程
迭代式研發機制拓展下游
建龍微納在A型、X型分子篩領域國內龍頭地位顯著,除此之外,還是第一家把H型分子篩工業化的企業,如公司與吉林大學、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合作研發了核廢水放射性元素脫除專用分子篩( JLDR 系列),可用于替代樹脂處理,高效去除放射性核元素。
如何在市場中保持自己的競爭力?李建波認為,目前中國的分子篩基礎研究并不亞于國外,行業內的頂級人才有1/3為華裔,吉林大學、北大、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基礎研究都做得非常好。同時,他認為,國際龍頭如UOP等都有百年歷史,中國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才推動工業化歷程,僅40年歷史,所以在工業化運用中還沒有達到最好的階段,中國在產業化這塊一直處于跟跑狀態。
“企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通過需求推動研發及產業化落地才是正確的發展路徑,所以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最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聯合研發實現產業化落地。”李建波表示,“建龍微納與中科院、吉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分子篩行業頂級研發人員保持長期的研發合作,并通過迭代式研發戰略機制,即堅持‘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保證每一代產品的技術水平始終處于領先地位。”
正是基于迭代的研發理念,公司還儲備了多個分子篩新產品,包括H型、ZSM-5等,已獲授權發明專利 11 項,在研項目9 項,這都為公司在行業更寬領域的拓展上做了充足的準備。
關于建龍微納未來的戰略方向,李建波明確表示,未來公司將持續專注于分子篩行業,在鞏固制氧、制氫、吸附干燥等吸附領域的優勢的同時,積極向氫氣提純、煤制乙醇、煤制丙烯等能源化工領域;鋼廠等煙道燒結尾氣脫硝、污染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柴油車尾氣脫硝等環境治理領域;核廢水處理、鹽堿地土壤改良等生態環境修復領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