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包袱”變成“綠色財富”
如何讓“烏金”蛻變為“綠金”,將“生態包袱”轉化為“綠色財富”?作為一座深植煤炭基因的資源型城市,長治始終在探尋破題之道。長治市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將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作為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創新治理模式,推動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采煤沉陷區的“療傷”之路,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場久久為功的長跑。長治市深諳此道,既遵循自然規律開展保護修復,也順應經濟規律推動可持續發展。
制定出臺《長治市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整改工作方案》,成立市縣企三級治理工作專班,明確目標任務、工作機制和治理措施,擰緊責任鏈條,配齊專業力量,逐礦明確包聯責任人,構建項目化實施、清單化管理、專班化推進的工作機制,聯動推進工作落實。建立調度通報預警、督查督辦機制,排名次、指問題、研措施、傳經驗,全面提高采煤沉陷區生態質量。在修復中更加注重科學造林,持續擴大闊葉樹與經濟林種植,同步配置蓄水設施,健全完善修復體系,推動采煤沉陷區的生態賬本越算越優。
昔日的采煤沉陷區遇上巧思,能有多少種打開方式?
上黨區韓店街道推進全域整治與沉陷治理融合,“抱團”整治采煤沉陷區、碎片化耕地、低效建設用地,引入社會資本開發休閑農業,實現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屯留區統籌礦山治理基金,完成2253畝區域治理;與高校合作,在三元煤業試驗生物制劑溶解煤矸石;高河煤礦、司馬煤業等推行充填式開采,減少源頭沉陷;經坊煤業等推進煤矸石制磚,有效消納固廢;明鑫煤礦探索煤矸石與羊糞制肥,改善土壤肥力,拓寬資源利用渠道……一個個生動的實踐,正是長治市因地制宜,為采煤沉陷區開出的“療傷”良方。長治市科學統籌治理基金使用,以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為切入點,撬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加快綠色礦山建設,實現“源頭控制-過程減排-末端修復-產業重構”全鏈條聯動,推動煤矸石科學填埋和就地消納。同時,加強產業導入,將光伏產業和農業生產項目融入采煤沉陷區治理中,打造生態資源“聚寶盆”。據悉,今年全市計劃完成4.47萬畝采煤沉陷區治理任務,目前已開工40個項目,治理面積2.37萬畝。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探索更多智慧化共治新模式,持續推動采煤沉陷區從“環境痛點”變為“發展亮點”,讓綠色成為長治市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