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習近平繼續在浙江考察,第二站是湖州市安吉縣。

30日下午16時,習近平的身影出現在安吉余村。他首先來到余村黨群服務中心。
在余村,習近平同村民們親切交談,了解余村多年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發生的巨大變化。他專門走進村里的第一家農家樂——春林山莊。

潘春林(右一)全家人合影。(總臺央視記者王曉東拍攝)
春林山莊的男主人潘春林曾經在礦區開拖拉機運礦石。礦山關停后,他決心外出打工。沒過幾年,他發現村里生態環境明顯恢復,群山蒼翠,竹海連綿。頗有頭腦的他辦起了農家樂。
2003年4月9日,習近平同志擔任浙江省委書記約半年后,就曾到安吉調研過。2005年8月15日下午,習近平再訪安吉。

透過這些對比照片,能清晰看到余村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總臺央視記者王曉東拍攝)
在余村,習近平聽到了這樣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村里炸山開石礦,辦水泥廠,發展得很快。但與此同時,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面對遮天蔽日的粉塵和多發的安全事故,余村人決心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習近平稱贊余村人這一選擇是“高明之舉”。
正是在余村,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5年8月,為紀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提出十周年,余村專門在村頭矗立起這塊石碑。(總臺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十多年后,習近平再訪安吉。這是一次特殊時期的考察。和15年前那次調研異曲同工的是,習近平此次安吉之行關注的仍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經濟發展的和諧。

△余村景區一隅。(總臺央視記者黃京輝拍攝)
“兩山”理念指引的是敬畏自然、尊重規律的發展。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覺保護生態環境,能動地適應、有效地利用、合理地改造時,得到的往往是大自然的加倍回報和恩惠;當人們破壞性、盲目性、掠奪性地向自然索取資源時,得到的往往是無情的懲罰和報應。

“兩山”理念指引的是更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只有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方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讓綠色發展理念重塑發展方式,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取得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實績。
“兩山”理念指引的是造福人民的發展。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