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鍬鏟土,培土圍堰,提水澆灌。在鞍鋼礦業關寶山礦舉行的“雙鞍”共建綠色礦山復墾示范園啟動儀式上,參加冬植的鞍鋼集團、鞍山市領導和職工群眾一起栽種樹苗、培土澆水,現場一片繁忙的景象,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美麗鞍山添新“綠”,這也是鞍鋼集團發布《鞍鋼礦山生態修復三年規劃2020~2022》后在行動上的具體落實。
按照《鞍鋼礦山生態修復三年規劃2020~2022》,鞍鋼集團將以“建設世界領先的智能化、純綠色礦山”為目標,計劃用3年時間,對鞍鋼礦業公司所屬的9座礦山進行系統性的生態修復,完成治理面積434公頃,種植樹木340萬株,實現礦區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綜合利用高效化、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目標,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據了解,鞍鋼集團在綠色礦山建設和生態修復方面一直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堅持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實行以“礦山企業主導、政府協助、公眾參與”的聯合模式,共同努力,在創造生態效益的同時,兼顧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01以技術支撐礦山綠色生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鞍鋼集團制定實施了《鞍鋼礦山綠色礦山建設總體規劃》和《鞍鋼礦山生態恢復治理規劃》,對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進行分期治理,分步實施。啟動了生態修復工程,確定了33個綠化復墾項目;打響了礦山污染防治攻堅戰,完成鍋爐脫硝、煤場封閉等重點環保項目;推進了系統創新,對生產全過程實施精益化管理;發展了循環經濟,實現固體廢棄物的減量處置。
按照集團總規劃,鞍鋼礦業制定實施了新時期企業發展戰略,通過頂層設計,系統創新,推動建設綠色礦業,打造花園式礦山,開啟建設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之路。
作為鞍鋼鋼鐵生產的原料基地,鞍鋼集團礦業公司有7座大型露天鐵礦山、1座大型井下鐵礦、6座大型選礦廠、4條200萬噸球團礦生產線和1條360平方米燒結礦生產線。由于經過多年開采,在鞍山、遼陽、大連、朝陽等地形成了一批用于堆放巖石的排巖場和用于尾礦排放的尾礦庫。這些巖石、尾礦粉直接裸露在地表,每當春秋兩季,大風一吹,粉塵四處飛揚,成為城市的揚塵污染源之一。
近年來,集團公司逐步確立了科學規劃、合理開采、節約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型、環境友好型礦山企業的工作思路。按照“分步實施、分期治理”的計劃,在國內同行業中率先開展了礦山綠化及恢復植被工程,因地制宜對礦區進行全面綠化和生態恢復。先后啟動了大孤山礦排巖場、黃嶺子邊坡、東鞍山燒結廠尾礦庫、齊大山礦排巖場、弓長嶺露天礦排巖場、弓長嶺井下礦排巖場等綠化復墾項目,使一座座礦山重新煥發出綠色生機。
鞍鋼集團大孤山礦在過去開采的90多年時間里,排巖量已超6億噸,由于歷史原因和生產工藝的限制,大孤山鐵礦近百年的開采排出大量廢巖長期堆積。遇風便粉塵飛揚,周邊地區的能見度不足30米,極大的破壞了鞍山地區的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被當地人稱為“城市的沙漠”。礦業公司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礦業”為目標,投入巨量資金對大孤山排巖場進行場地平整、客土回填和綠化復墾。目前,大孤山復墾基地已成為集綠化觀光、養殖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園。
為了再造秀美礦山,鞍鋼礦業公司加大投入,建立了自己的苗木基地,并組建生活協力中心綠化分公司,以專業化的隊伍和管理推進礦山復墾工作。同時通過開展綠化技術攻關,研制生產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粉塵覆蓋劑,并創造性地采用柳條筐固坑法、混凝土擋石筐、滴水澆灌等方法提高植物成活率。在施工時將產生的廢土精心保護起來,專用于排巖場復墾,解決土壤稀缺的難題。幾年來,先后回填殘土700余萬立,敷設灌溉水線5000米,完成生態恢復面積2220多萬平,種植喬木1100萬株,灌木1580萬株,尾礦庫綠化成活率達到95%,位居全國鐵礦行業之首。
昔日,包括大孤山礦排巖場、黃嶺子邊坡、東鞍山燒結廠尾礦庫、齊大山礦排巖場、弓長嶺露天礦排巖場、弓長嶺井下礦排巖場等在內的沙塵滿天的排巖場,如今已全部建成集綠化觀光、養殖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休閑觀光園,被評為全國綠色礦山建設示范基地。
02以創新實現資源生態雙循環
鞍鋼集團礦業公司摒棄先污染再治理的傳統思路,實施生產全流程工藝技術創新,形成了貧鐵礦高效利用為核心的技術系列。
鞍鋼集團礦業公司針對制約我國冶金礦山行業發展的貧赤鐵礦大規模利用的瓶頸,采取逆向思維的攻關思路,由傳統的選鐵提鐵,轉為選硅提鐵,成功破解了貧赤鐵礦選礦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先后完成了鞍山式含碳酸鹽鐵礦石高效浮選技術研究,為國內高達50億噸的含碳酸鹽難選鐵礦石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與中國礦業大學聯合開展了浮選柱提純磁鐵精礦工藝技術研究,使鐵精礦單位成本降低8.52元/噸。研發了露天礦下部平行礦帶井下協同開采技術,使弓礦東南區上含帶多空區礦體得到安全高效開采。將干式磁選設備應用于大型磁鐵礦山的皮帶排巖生產系統,年回收利用貧礦資源量達600萬噸以上,相當于一座大型鐵礦山的產量。在鞍鋼礦業采選技術實踐成功后,國內大型鋼鐵企業和國內其他礦山企業也采用了提鐵降硅(雜)戰略,帶動了整個冶金礦山行業的發展。
在工程管理上,鞍鋼集團礦業公司運用哲學思維來推進,創立了“五品聯動”礦冶工程管理模式,把工程的系統觀、生態觀、多元價值和社會觀等統一起來,以高精礦品位為核心,統籌考慮礦石地質品位、采出品位、入選品位、精礦品位、入爐品位,實現以選促采、多選少冶,突破“采、選、冶工藝獨立優化”思維定式,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集鐵礦的高效利用、產業化經營、綠色生產制造為一體的綜合開發利用工程管理模式和工程技術,在鞍山東部建成了首個世界特大型貧鐵礦區。
經過多年持續創新,鞍鋼集團礦業公司完成重大科研成果74項。其中,31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2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發明專利在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覽會上分獲金銀獎,6項發明專利在第19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獲獎,每年科技創效10億元以上。在2013年我國冶金礦山行業科技創新在會上,有9項科技成果同時獲獎。
03以治污變廢為寶提質增效
為了開展專項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鞍鋼集團礦業公司把控制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作為重點,拆除20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完成鍋爐脫硝、煤場封閉等重點環保項目。實施深化揚塵治理、加大廢水治理力度等措施,使噪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全面達標,污水實現零排放。
實現“排污歸零”的同時,鞍鋼集團礦業公司還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創造綠色效益。堅持“廢棄物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思路,通過實施干選項目,每年回收礦石600萬噸以上。實施尾礦制磚、煤渣制磚、廢石制作建筑材料等項目,實現固體廢棄物的減量處置。成功研發了尾礦選礦新工藝,實現了我國選礦工藝技術的重大突破。利用鐵尾礦改造鹽堿地,再造萬畝良田,種植的水稻喜獲豐收,被國家評定為綠色產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改善自然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在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改造采礦、選礦、燒結、球團生產工藝的同時,鞍鋼集團礦業公司加快建設智慧礦山,對生產全過程實施精益化管理,被評為全國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列入國家鋼鐵工業轉型升級規劃。鐵精礦完全成本居國內領先水平。
近年來,鞍鋼集團礦業公司致力于推進行業低碳節能、綠色礦山的標準化建設,先后制定完成了48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在鞍山區域累計投資70多億元,建設200多項污染防治工程,完成鞍山區域生態恢復面積2000公頃,可復墾率達到95%,區域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目前,鞍鋼礦山露天采礦資源回采率達到了97%以上,井下采礦資源回采率達到了88%以上,均為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所屬的10個鐵礦山均被自然資源部命名為“國家級綠色礦山”,并獲“全國踐行生態文明優秀企業”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