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整齊排列,居民按照類別,分別將不同垃圾投放到相應的收集容器內。海港區在水一方小區是秦皇島市最早實行垃圾分類的居民社區,經過幾年的運行,居民已逐漸養成了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垃圾分類的意識已經深入到每個家庭成員腦中,連孩子都能記住每種顏色的桶所對應的垃圾種類。”8月19日,在水一方小區居民趙霞光說。
2019年5月10日,秦皇島市全面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一年來,圍繞省市工作要求,秦皇島市大力加強政府推動,通過公共宣傳、“六進”活動、系統性培訓等形式提高廣大市民的知曉率、參與率。以示范試點、示范片區為抓手,采取上下共管、突出重點、校地合作等工作方式打造秦皇島垃圾分類模式。
在水一方C區自2017年就實施了垃圾分類,并與秦皇島市凱盛環保公司簽訂餐余垃圾處理合同,實現廚余垃圾單獨收集處理;開發區管委在明日星城二區與云果秦皇島物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小區院內設置智能分類投放裝置,收集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海港區迎賓路小學、山海關區興隆小學、撫寧區金山小學、北戴河區育華路小學、北戴河新區南戴河中學等單位從課堂到實踐固化學生養成,利用“小手拉大手”帶動秦皇島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北戴河區三建小區委托第三方按照《北戴河區垃圾分類試點運營方案》進行試點推進,從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到分類處置,形成工作閉合,在今年6月24日全省城管精細化管理現場會上作為生活垃圾分類觀摩試點。
今年5月19日,秦皇島市在省內率先成立了生活垃圾分類服務中心,主要負責生活垃圾分類事務性、輔助性工作。生活垃圾分類服務中心主任閆志忠介紹:“服務中心的成立,是秦皇島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向精細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做細做實垃圾分類工作,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完善設施,為分類處置提供有力保障。目前,秦皇島市常住人口約309萬人,全市城鎮化率超過56%。城鄉生活垃圾產量約為2720噸/日。其中城市區生活垃圾量約為1200噸/日,峰值出現在旅游旺季,超過1800噸/日;縣城及農村生活垃圾約1520噸/日。目前,秦皇島市垃圾處理設施較為齊全,其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一處,餐廚、醫療、建筑垃圾處理廠各一座,正在建設的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一座。為更好保障垃圾分類工作,提高處置能力,秦皇島市在原有處理設施的基礎上投資3個多億進行升級改造。
完善長效機制,建立一個完整鏈條,即“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是垃圾分類工作必不可少的四個環節,每個環節的不完善、不到位都會影響到整個垃圾分類工作。對此,秦皇島市進一步加強立法,強化監管,加大黨建引領,采取有效措施,形成長效機制。同時,在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體系建設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
繼續完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秦皇島西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位于撫寧區留守營鎮潘官村,占地76.1畝,設計建設規模900噸/日,項目計劃投資3.6億元。目前,前期手續辦理完成,正在籌備進場施工相關工作。中節能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擴建工程,項目前期已完成垃圾倉擴建和煙氣凈化等系統的升級改造,項目投資概算2.8億元。建成后中節能公司垃圾處理能力達1500噸/日,垃圾倉容量達2萬立方米。目前,項目前期手續已完成,擴建垃圾倉完工已投入使用,投資額完成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