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安全智能筑牢能源發展壓艙石
29.3億噸,這是今年1~8月我國原煤產量,同比增長達11.0%。產量的快速增長使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進一步彰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煤炭行業順應經濟和能源發展大勢,在自我革新中不斷蛻變、升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向好,煤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實現了歷史性深刻變革,為譜寫新時代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奠定了堅實基礎。
安全高效
確保壓艙石作用充分發揮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的工業原料。新中國成立以來,煤炭工業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十三五”以來,煤炭行業順應經濟和能源發展大勢,全面深入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舉措,實現了歷史性深刻變革。供應能力和供給彈性顯著增強,更好發揮了煤炭在能源中的基礎和兜底保障作用,為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提供可靠支撐。
此外,煤炭行業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能源供應保障和大宗商品穩價工作的決策部署,在確保煤礦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加快釋放優質產能。煤炭生產重心向晉陜蒙新地區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
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2021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數據,2021年,晉陜蒙新四省(區)原煤產量為33.0億噸,占全國的79.9%。前8家大型企業原煤產量20.26億噸,占全國的49.1%,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
經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煤炭行業在較短時間內打了一場翻身仗,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為做好增產保供創造了必要條件。
與此同時,煤炭行業安全生產形勢也持續好轉。安全保障程度低的煤礦關閉退出,企業經營狀況好轉后增加安全投入,煤礦安全生產保障能力持續提升。2021年,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044,較2015年下降73%,安全形勢創歷史最好水平。
科技加持
煤礦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小礦,小礦,查看8207工作面當前人員信息、設備狀態……”在晉能控股煤業集團同忻煤礦調度指揮中心里,剛剛接班的調度員何海通過與智能語音助手“小礦”的幾句簡單對話,就清楚了上一班的安全生產情況和當班調度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項。隨后,他一鍵啟動了采煤機、轉載機、皮帶運輸機等設備,開啟了他一天的智慧開采工作。
“小礦”智能語音技術是同忻煤礦加強煤礦智能化建設的重要一環,目前該礦對智能工作面進行了裝備升級與改造,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大平臺、六大系統”的智能綜采工作面建設模式,實現了正常連續生產過程中工作面無人操作,工作面全部設備自動精準控制。
對于如今的煤炭行業來說,智能化已經成為行業的高度共識。
加快煤礦智能化建設,可以實現減人、增安、提效,提升煤礦本質安全水平,助力煤礦實現安全增產增供,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十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煤礦智能化建設,實現煤礦地質勘探、巷道掘進、煤炭開采等各業務系統的數據融合與智能聯動控制,推動煤炭產業智能轉型。
2014年,全國首個智能化無人綜采工作面在黃陵礦業一號煤礦建成并投入使用,讓多年來煤礦工人坐在地面采煤的夢想照進現實;2018年,世界首個8.8米超大采高智能綜采工作面在上灣煤礦成功投產,煤炭領域一張靚麗的名片由此誕生;2021年,煤炭行業首個科研創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在山西建成,成為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課題研究和創新孵化的必要條件與重要載體。
此外,2020年2月,國家能源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煤礦智能化發展的三階段目標,為煤礦智能化建設捋順了發展脈絡;同年11月,國家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遴選全國首批71處智能化示范建設煤礦,在首批示范建設煤礦的引領帶動下,全國煤礦智能化建設全面提速。
全國已有400余處煤礦正在開展智能化建設,總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800余個。回首2015年全國煤礦僅有3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的實際情況,十年間煤礦智能化的發展速度可見一斑。
同時,全行業以煤礦智能化建設為引領,深入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煤炭產業深度融合、向煤炭生產經營各環節延伸。鴻蒙礦山操作系統實現商用,多種新型智能化采掘裝備投入使用,企業智能決策體系、生產運營體系、服務保障體系加快構建,數據治理能力明顯提高,企業管理模式深刻變革、管理效能得到整體提升。
科技的不斷進步,令與煤伴生的煤層氣逐漸為人所熟知,如今已成為補充天然氣供應的區域性氣源。
煤層氣是指儲存在煤層中的烴類氣體,以甲烷為主要成分,屬于非常規天然氣。十年來,國家能源局以煤礦瓦斯防治部際協調機制為平臺,發揮牽頭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完善煤層氣開發扶持政策措施,推動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研發應用、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如今,煤層氣開發利用規模實現快速增長。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累計施工各類煤層氣井2萬余口,建成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2個煤層氣產業基地。2022年上半年,全國煤層氣產量達到47.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約20.0%,約占天然氣國內供應的4.6%。
綠色轉型
采煤沉陷區蝶變國家礦山公園
“多年不見的巖羊又回來了。”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汝箕溝分公司原采煤隊黨支部書記楊玉新望著半山腰上覓食的巖羊開心地說。
干了半輩子礦工,楊玉新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一名護山育林工。“采煤是為了發展,保護環境更是為了發展。”楊玉新說,“賀蘭山養育了礦山幾代人,能親手為它披上綠衣,是對賀蘭山的最好回報。”
回報“父親山”——正是懷著這樣的樸素情懷,寧夏煤業公司相繼完成汝箕溝礦區紅梁、大峰(含羊齒采區)、卡布梁、汝箕溝采區關閉退出礦井,并配合保護區撒播榆樹籽、蒙古扁桃、冰草、松子等耐干旱植物種子9噸,僅2020年春季就種植灌木3.5萬株。
這樣的故事在煤炭系統已不是個例。
井下漆黑一片、礦區被粉塵覆蓋、礦山千瘡百孔,這可能是多年前公眾對煤礦的印象。在粗放式開發的時代,多、散、亂的煤礦開采給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無法估量。而當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經濟發展考核的硬杠桿后,滾滾烏金開始尋求綠色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煤炭企業共同的價值追求,綠色礦山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十年間,煤炭行業加快推進礦區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重建,提升區域生態功能,構建煤炭開采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新模式,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礦區環境。全國一大批采煤沉陷區和露天排土場環境治理工程逐漸顯現出生態效應,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高度統一,改變了傳統的礦區形象。
此外,煤炭清潔生產機制也不斷完善,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得到推廣,煤炭資源回收率明顯提升。2020年,原煤入選率達到74.1%,比2015年提高8.2個百分點。
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十年間涌現出一大批資源消耗少、生態環境好、智能化水平高的綠色礦山、環境友好型煤炭企業和生態文明煤礦。建成了以開灤南湖中央生態公園、徐州潘安湖濕地公園、神東國家級水土保持生態基地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礦山公園、近代工業博覽園、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和循環經濟示范園,礦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
安全高效、智能加持、綠色轉型……多點發力之下,煤炭系統的不斷革新,是充分發揮兜底保障作用的直接體現,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充沛的能源供給下,城市夜晚燈光璀璨。不遠處,曾經的采煤沉陷區已蝶變為“城市綠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答案,或許就藏在這綠水青山和萬家燈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