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市城發集團建設的我市首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正式投運。該項目讓建筑垃圾從收運、處置到資源化利用形成閉環,實現了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將進一步提升我市城市垃圾的綜合處置能力和資源化利用率,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記者在該項目的裝修垃圾處理車間看到,車間里各種機器、傳送帶排得滿滿當當。裝修垃圾通過傳送帶,有序經過分揀房、破碎機和篩分機,并越變越小。
車間的南側是流水線的入口倉,這里堆滿了大大小小的裝修垃圾,主要是渣土、磚塊和混凝土塊,夾雜著泡沫、木塊及塑料等。裝修垃圾由一臺挖掘機推進流水線最前端的料斗中,再由傳送帶輸送到流水線上。
記者看到,料斗的一側堆放著很多大塊的預制板,明顯是從建筑垃圾中挑選出來的。車間主任蔣暉介紹,在進入料斗前,這些垃圾已經經過了一次預分揀,分揀出大塊的木材、泡沫、塑料和預制板、混凝土塊。大預制板、混凝土塊要先用機器粉碎,邊長不超過60厘米后,才能上流水線。
蔣暉告訴記者,上了流水線的垃圾還要經過兩道人工分揀、兩道機器粉碎和兩道機器篩分。人工分揀是繼續挑出其中較輕的泡沫、木塊及塑料;兩道機器粉碎環節可以把垃圾打碎;機器篩分環節則是按照粒徑將垃圾分類。最后,垃圾會變成四種產物,一種是渣土,另外三種是骨料。骨料的粒徑分別在5毫米以下,5毫米到10毫米,10毫米到31.5毫米,粒徑不同的骨料,可以運用到不同的場合。
記者在車間最北側看到,這里分布著骨料的出料倉,骨料從傳送帶上落下,在底下堆積成骨料堆,再由推土機推到邊上的堆料場。堆料場上的骨料按粗細分堆,大一些的骨料像石子,小一些的像瓜子片(青石子),還有更細的,像砂子。粗看,它們和普通建設工程中用到的石子、瓜子片和砂子差不多,但細看還是有些區別,這些骨料很多都呈褐紅色,看得出來是由磚塊打碎而成的。蔣暉介紹,目前,這些骨料主要用于鋪路基或燒結成透水磚等,可部分代替天然砂石,實現循環利用。
該項目總占地面積超80畝,主要負責太倉市域范圍內的裝修垃圾、拆建垃圾、大件垃圾(含綠化垃圾)以及可回收物的規范化處置。全年可處置建筑垃圾70萬噸,其中裝修垃圾52萬噸、拆建垃圾18萬噸;大件垃圾(含綠化垃圾)1.5萬噸、可回收物12萬噸。目前,裝修垃圾、大件垃圾處理線都已正常運行,拆建垃圾處理線還在進一步調試、完善。
市城發集團工作人員表示,接下來,集團將進一步加快提升建筑垃圾規模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能力,為我市建筑垃圾再利用注入強勁動能,助力“無廢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