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的賽道上,能源和裝備制造大省山西既有探索,又有短板,如何對癥下藥?9日,在第一屆山西省智能制造推進大會上,山西借助國家聯盟平臺,集聚全國知名智能制造集成商資源,加快山西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智能化轉型。
近年來,山西持續發力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和煤礦智能化升級。
其間,山西加強頂層設計、搭建行業平臺,借助技術聯盟和行業優秀系統解決方案集成商,對鋼鐵、煤化工、建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制造業領域300多戶企業,進行從材料采購、產品制造、生產調度、環保安全、銷售服務等多維度、多層次智能化水平診斷評估。
截至2022年底,在國家層面,山西獲批智能制造標桿企業1個、國家級試點示范項目6個、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6個、優秀場景企業4個。在省級層面,山西也評選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標桿項目。
山西省工信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占祥介紹,在煤礦智能化領域,山西完善煤礦智能化標準體系、搭建產學研平臺、推動“智能化減人”等,同時積極發展智能煤礦裝備產業鏈,推動煤機裝備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會議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從“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智能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對整個制造業產生深遠影響”兩方面,全面闡釋智能制造與智能裝備的關鍵技術,解析智能制造的技術特征及發展趨勢。
時下,中國各地都在發力推進智能制造,面向未來布局產業。山西如何解決智能制造裝備技術體系不完善、人才隊伍培育體系不健全等短板?
張占祥表示,山西將加快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融合,著力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成套裝備,努力培育一批高成長性的標桿企業和智能工廠,支持一批成熟度高的示范項目,樹立一批優秀的應用場景。
此外,山西將充分發揮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山西分盟和智慧礦山協同創新聯盟資源優勢,爭取更多資源支持山西智能化轉型,打造產學研用緊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鼓勵企業進行點對點智能制造診斷咨詢。
實際上,山西一批傳統裝備制造企業已切入智能制造車道,享受改變帶來的紅利。
山西恒躍鍛造有限公司身處傳統鍛造行業,受上游生產周期長、品種多等因素影響,企業庫存居高不下。從2014年開始,企業就開始探索智能化改造升級。
以倉庫管理為例,此前,企業倉庫管理員有4人,但種類繁多、數據龐雜的產品特點常常讓人左支右絀。
“4名倉庫管理員年齡加起來近150歲,但在實際管理中連加減乘除也無法有效應用”。山西恒躍鍛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勇說,在應用智能物流倉儲系統之后,每件產品都有了身份證,每個倉位都有了專屬碼,倉儲物流高效、準確運行。
鄭勇表示,2012年,企業銷售額最高達2.6億元,員工人數達480人。借助智能化升級改造,企業目前人員減至420人,銷售達8億元,“人均產值大幅增長,且企業管理、售后服務等日趨信息化、智能化”。
上述案例可謂山西智能制造的一個縮影。
9日當天,山西省工信廳還對入選2022年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和優秀場景企業、2022年省級智能制造標桿項目和示范企業、2022年山西省智能制造優秀供應商進行授牌,同時發布《山西省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能力圖譜》,借此彌補產業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