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岡日報專刊以《以綠為底 依綠延鏈——湖北民本集團的生態反轉故事》為題,深度報道了黃岡市綠色建材產業鏈鏈主單位——民本集團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民本集團在機制砂石產業發展及產業鏈延伸、綠色礦山建設等方面蹚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已成為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據了解,2022年,民本集團全年砂石產銷量突破3000萬噸,實現年總產值25億元,年繳納稅收2.85億元。根據民本集團2023年制定的經營目標,企業將實現砂石骨料年產銷量超4000萬噸,氧化鈣年產銷量超80萬噸,新增智慧物流產值5億元,實現年總產值35億元,利稅3.5億元。到2025年將實現銷售收入超100億元!
黃岡日報報道原文如下:
以綠為底 依綠延鏈——湖北民本集團的生態反轉故事
今年3月, 黃岡市確定綠色建材產業鏈鏈主單位:湖北民本集團。有人感到驚奇:民本原是采礦企業,通常給人印象是污染嚴重,產品粗加工,資源耗費大。這樣的企業,能擔當綠色建材產業鏈的鏈主單位嗎?

然而,深入了解會發現,民本集團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早已改變這一刻板印象。他們一方面以綠為底,創新產業形態,適應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同時依綠延鏈,圍繞降耗利廢等目標,不斷延長產業鏈,建成綠色、可持續發展企業。
在民本集團,幾個生態反轉故事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堅決杜絕污水進長江
“停產。”
2017年4月,民本集團董事長呂文龍果斷決策。當時,民本年產值7億元,停產一天就損失315萬元,但不停產,無法阻止清洗礦石的污水排向長江。
在經濟賬與生態賬面前,民本高層意見高度統一:堅決關停。然而,關停后怎么辦?
“我們兵分多路,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找辦法。”民本集團分管生產的副總經理唐建榮回憶當時情形,用“心急如焚”和“摸索前行”來形容。
當年5月的一天,企業迎來轉機。
當天下午,唐建榮接到呂文龍的電話,讓他帶領管理團隊立即趕到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考察淤泥固化處理技術。
第二天凌晨1點,管理團隊就趕到柯橋。經過反復比較論證,民本集團決定采用這一先進技術,并選定壓濾行業全球產銷龍頭企業景津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為設備供應商。
加班加點,反復調試。停產5個月后,總投資1.2億元的壓濾車間一期建成,它可以把污水中的淤泥完全分離出來,污水變成清水,可重新用于清洗礦石。如此循環,做到不排一滴污水進長江。分離出來的淤泥固化后再利用,每年能創造產值近千萬元。
除了水污染,砂石骨料在運輸過程中的環境污染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2013年,民本礦業成立的第8年,民本與德清恒鑫投資有限公司股權重組,砂石生產邁入規模化。
民本礦業投資10億元,對原生產線和皮帶廊道進行大規模改造,建成兩條全封閉環保型生產線、兩條7.5公里皮帶長廊環保運輸線,并在鄂東民營砂石礦企中最早全程應用先進的水洗篩分工藝。
水洗工藝的上馬,奠定了民本在長江中游采礦行業的地位。“水洗篩分工藝能夠溶解石灰巖中的顆粒土,保證混凝土質量穩定。”唐建榮說,不僅如此,砂石骨料的產能還提升近10倍。從此,在長江中游,民本的砂石骨料價格起到指導性作用。
真金白銀的投入,讓采礦企業“臟”的印象實現反轉,推動民本快速發展。當國家提高環保要求等風暴襲來,許多礦企倒下,民本卻抓住政策和市場風口,不斷做大變強,先后捧回“國家級綠色礦山”“國家級綠色工廠”“全國綠色礦山20強”“中國建材企業500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響當當的金字招牌。
擔起綠色建材產業鏈鏈主責任
2022年3月18日上午11點18分,投資15億元的年產450萬噸氧化鈣項目回轉窯正式點火。民本集團鈣業公司經理葉旭玉激動不已。
把開采的初級產品石灰巖加工成氧化鈣,每噸售價暴增9倍。這個華中地區投資規模最大、行業領先項目的投產,讓民本集團延鏈轉型邁出了關鍵一步。
“別看都是氧化鈣,傳統立窯燒出來的跟回轉窯燒出來的品質大不相同。”葉旭玉介紹,民本的回轉窯按照國家超低排放標準設計,不僅排放低、能耗低,燒出的氧化鈣活性度還很高。
湖北祥云集團在建設磷石膏無害化處理項目時,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將民本回轉窯和傳統立窯燒出的氧化鈣,分別與磷石膏進行反應,反應時間分別為5分鐘和17分鐘。“投資省掉三分之一!”祥云集團當即拍板,采用民本的氧化鈣。
如何延伸有效產業鏈條?民本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謀略。
“武穴已探明石灰巖儲量近20億噸,開采后的基本產品都是砂石骨料,其中30%的優質高鈣石沒能優用,很可惜。”葉旭玉說,長江流域對優質氧化鈣年需求量大概在1000萬噸左右,民本的高鈣石儲量有1.5億噸,再加上運輸道路、生產線等基礎設施成熟,離碼頭又只有2公里,建設氧化鈣項目順時順勢。該項目一期6月29日投產后,當年實現營收6000萬元,當年入規。目前,民本集團又在籌劃延鏈項目,將把氧化鈣進一步深加工為氫氧化鈣和灰鈣。
作為黃岡市綠色建材產業鏈的鏈主單位,民本顯示了自己的擔當。2018年以來,民本集團與武穴市有關方面合作,統籌礦區范圍內的“山水林田湖港”資源配置,整治1650畝廢棄礦區為工業用地,建設馬口新型建筑建材產業園,建立“吃干榨盡”的綠色建材產業全鏈條。
產業園布局氧化鈣、綠色機制砂石、新型墻體材料、PC預制構件、高新鈣產品、長江智能物流等六大項目,計劃投資50億元,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約100億元。作為產業園核心企業和實施主體,民本集團直接實施年產450萬噸氧化鈣、年產3000萬噸機制砂石及馬口智能物流園等3個項目,推動產業鏈從石灰巖的綠色開采,向環保建材的精品制造、智慧物流以及產業園融合發展等高端延伸。
源網荷儲一體化布局打造零碳園區
皮帶廊道根據貨載量大小自動調節運行速度,抽水泵根據水位高低控制頻率保證滿負荷工作……
民本集團總工程師趙海舟算了一筆賬:去年5月,對生產線進行上述自動化節能改造后,用電量比上年節省10%。
“目前,我們正通過能源管控平臺分析用電情況,不斷查找電耗大的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趙海舟說。
在民本集團礦區內,廠房頂上新建的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源源不斷輸出清潔能源。趙海舟興奮地介紹,“目前廠區能夠建設光伏電池板的面積有12萬平方米,裝機容量12兆瓦。這些光伏板不僅有遮陽功能,還能生‘金’,預計一年發電量為1200萬度,可以節約用電成本約1000萬元。”
趙海舟說,民本還計劃利用礦山以及周邊山林,再建設18兆瓦分布式光伏電站、一座110千伏安變電站和一套儲能系統,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打造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智能微電網,讓園區的多種能源系統可協調運行并與大電網高效互動,實現“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減碳、降本、增效一舉多得。
一方面節約資源,另一方面還要盡可能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進行循環利用。“將工業鏈接農業,打造循環經濟。”對呂文龍的這一決策,民本高層的意見再次高度統一。
目前,民本集團已與國內知名農業企業洽談,規劃利用礦山邊坡廢棄地和氧化鈣項目的窯爐尾氣余熱,建設設施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在開采礦山時,就按照‘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的原則和‘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景則景’的思路,實現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與生產同步發展。”呂文龍說,礦區一直采取種植景觀樹和播撒草籽的方法,進行復綠、復墾和土壤改良,為發展農業奠定了基礎。
同時,著眼于數字物流經濟的遠景,民本升級馬口智能物流園,成立民本易聯公司,將傳統物流運輸與互聯網深入融合,以國內領先的船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基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互聯網+”高效物流、無船/車承運等智慧物流業務,達到運力共享、資源共享,降低物流成本,打開智能物流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由“注重資源開發”向“資源環境并重”、由“粗放浪費”向“集約高效”、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2022年,民本集團實現年總產值25億元,年繳納稅收2.85億元。“到2025年實現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發展路上,呂文龍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