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蘭州市紅古區窯街是“臟亂差”的代名詞,放眼望去,到處“黑漆漆”“灰蒙蒙”一片……
為了改善礦區環境,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窯街下大力氣修復生態。特別是近年來,紅古區持續推進沉陷區治理、修復工作,加速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大民生改善力度。
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曾經令人詬病的窯街沉陷區,實現了精彩蝶變——生態景更美、文化韻更濃、共富路更寬。游走在窯街,在街道公園里、在張張笑臉上,都可以感受到礦區新貌。

窯街沉陷區治理后環境明顯改善
治理:礦山披綠裝
“我小的時候,窯街是出了名的臟亂差,下雨時,路面坑坑洼洼,到處是黑乎乎的煤渣;刮風時,白衣服就變成了黑衣服,臉上、鼻孔里都是黑灰。”窯街街道居民高天林回憶說。
窯街是甘肅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煤炭開采有600多年的歷史。自上世紀50年代起,窯街因大規模開采煤炭導致地表塌陷、土地原有功能喪失,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一度進入“礦竭城衰、破敗凋零”的狀態。
“必須置之死地而后生”!處于困境的窯街為擺脫一系列難題,開啟了大手筆的改革:
2010年10月,為解決窯街礦區歷史遺留問題,徹底消除小煤礦安全隱患,紅古區對33家小煤礦一次性補償關閉;
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復紅古區為資源枯竭型經濟轉型城市,紅古開始了經濟轉型、城市轉型、生態轉型的發展之路;
2013年,紅古區決定實施窯街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徹底治理恢復窯街生態環境。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紅古區累計治理沉陷區面積3000畝,其中完成造林綠化2700畝,建成健身步道、游園亭臺、觀景平臺等輔助設施300畝。
此外,紅古區窯街街道還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契機,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積極推動轄區大通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工作,嚴格實行“河長+警長+檢察長”工作模式,扎實開展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和農村黑臭水體聯合巡查,共同維護轄區“7溝1河”生態環境安全。
“現在生態好了,林子里經常可以見到喜鵲、啄木鳥等動物,野雞、野兔子見到人都不跑了,時間長了我們都認識了。”村民高天林說。
“一河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入畫來”。現在的窯街,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有很多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寬敞的廣場上,有人在練嗓子,有人在跳廣場舞,有的帶著孩子嬉戲……

窯街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和民生改善項目實施后,居民搬入寬敞明亮的新居。
改造:灰暗礦區綻新顏
進入搬遷戶盧國平家,屋內家具、家電齊全,近100平方米的房子收拾得窗明幾凈,溫馨又舒適。
“新小區配套設施完善、物業服務好、交通方便、環境優美,就醫、上學、購物都更方便了。”盧國平言語之中滿是喜悅。和盧國平一樣,共有80戶居民和他一批通過住房改善搬遷項目搬進了新樓房,舊房換新房,小房變大房,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窯街住戶能夠搬進新屋得益于窯街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和民生改善項目的深入實施。
窯街地區樓房大多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地下管網年久失修,基礎設施缺失落后,整體衛生環境較差,部分樓房存在墻體裂縫、地面塌陷等隱患。
在窯街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中,窯街街道把“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改善民生和生態治理有效銜接,分批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危舊房屋、老舊樓宇、傳統商圈進行拆除、改造、升級,實施住房搬遷、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項目。同時,堅持土地集約化利用原則,利用空閑地和拆違騰退用地建設城市綠地、小游園等便民設施,改善群眾生活條件。
自2013年以來,窯街街道先后改造老舊樓棟27棟,涉及1382戶居民,簽訂搬遷協議286戶,拆除危舊房屋4.6萬平方米,騰退土地面積約160畝……
“我在窯街生活了67年了,現在這么好的環境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搬遷戶馬玉海說,自從搬進新房,父親出門看病方便了很多,老人心情也好了。
搬遷戶張根財說:“新房子面積86平方米,比我原來的房子多了30多平方米,且采光性、通透性、舒適性大大提升,還擁有了一個小花園,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
據介紹,窯街街道按照“照顧弱勢與讓利于民相結合、政府主導與企業參與相結合”的原則,以破舊立新的方式提容增效,將以前生活在危舊樓房中的居民搬遷到公共設施完善、環境優良的新型住宅小區,特別對21戶困難群眾實行產權共有分期付款方式,兜底保障低收入家庭有房可住。同時,全力整合各類公共資源,以窯街大什字、躍進街十字為圓心,打造了兩個“一刻鐘生活圈”,有效滿足了居民養老、鍛煉、休閑、購物等多樣化生活需求。
提升: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近年來,乘著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的東風,窯街實施了紅山村鄉村建設示范村及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紅大板坪泵房及上水管道提升改造項目、民門路沿線風貌整治等一系列項目,不斷提升居民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讓綠水青山持續釋放效益,人民群眾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在生態治理過程中,窯街還在礦區周邊打造了9000多平方米的花海。盛夏時節,百日菊、八瓣梅、馬鞭草等競相開放,呈現出一片花開似錦的盛景,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拍照打卡。
站在窯街采煤沉陷區修建的觀景臺上極目眺望,恢復生態后的成片林地盡收眼底,這個曾經的“包袱”逐漸變成了沉甸甸的財富。
“這兩年變化太大了!馬路寬了、綠地多了、環境美了,生活品質也越來越好了。”退休職工馬先生在窯街生活了幾十年,親眼見證了老窯街“隴原第一大鎮”的輝煌、資源枯竭后的蕭條和重新煥發青春活力的變化。
廢舊煤城由“灰暗”到“綠地”的美麗嬗變,是紅古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和綠色礦山創建工作的生動實踐。
“結合轄區資源枯竭和地處采煤沉陷區實際,深挖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將窯街打造成為黃河上游高質量發展生態修復示范城鎮,努力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目標,是窯街持續發展的出路。”窯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麗霞說。
據了解,未來的窯街,將在煤炭深加工上做文章,努力延長產業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形成多元產業共同支撐的新格局。同時,將深度挖掘工業旅游資源,積極引進民間資本,推動工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力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