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正是項目建設的高峰期。走進位于芙蓉區紅旗路以西的岳麓山實驗室集聚區農科院片區項目,如果不是看到頭戴安全帽的工人忙碌的身影,你會以為走進了一個公園。這主要得益于項目從設計源頭運用綠色智能建造方式和裝配式建筑技術,從源頭減少建筑固體廢棄物排放,實現綠色文明施工。
記者5月13日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獲悉,該局在全市大力推進綠色建造、智能建造和裝配式建筑,近4年全市累計實施裝配式建筑面積4537.6萬平方米,實現建筑垃圾源頭減量超過50萬噸,不斷推動建筑垃圾從源頭減量“瘦身”,實現建筑業更新迭代、提質增效。

現場:從源頭強化建筑垃圾減量管控
根據測算,近幾年我國城市建筑垃圾年產生量超過20億噸,約占城市固體廢物總量的40%。從源頭推動建筑垃圾減量,這一觀念在建筑行業成為共識。
記者在岳麓山實驗室集聚區農科院片區項目看到,工地內道路全部鋪設瀝青混凝土,黑色路面配合白色標線,在陽光照射下十分顯眼;路面上絲毫沒有泥土的跡象,工地上除了綠化草地,看不到裸露的黃土。
湖南建投項目綠色建造負責人陳子涵笑著說:“我們采用永臨結合方式建設施工,將工地的臨時便道和排水、消防、綠化、道路等設施在建設過程中與正式設施一次性整合成型。像這樣的施工便道,等項目建成后將繼續作為永久性道路。”
“項目從設計源頭開始強化對建筑垃圾減量的管控,在施工階段采用標準化、模塊化的標準件,增強材料的通用性和互換性。”項目技術負責人王樂威介紹,根據項目策劃,現場工具式防護用品使用類型有40多種,建筑垃圾再利用率53.2%,綠色建材使用率達82%,臨時材料可重復利用率79.5%。

經驗:全市形成建筑源頭減量“一盤棋”
位于西二環附近的湖南師范大學桃花坪校區是全省首個高校學生宿舍裝配式建筑全過程標準化建設試點項目,其采用的是湖南省建筑設計院首創的TSI高性能疊合樓板產品。“產品在節約材料、節省建筑空間、減少建筑垃圾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省建筑設計院智能建造創新設計研究院院長李鳳武說,該產品能夠提升保溫性能50%,現場建筑垃圾40%,施工效率提升30%,有效推動建造方式的提質降本增效。
在長沙經開區,三一科學城云谷項目一期已交付,二期正全面推進施工,項目采用了三一筑工自主研發的SPCS體系。三一筑工華中大區技術中心主任甘佳雄說,與傳統工藝相比,這一技術僅主體結構施工階段,模板量和現場建筑垃圾都投入減少50%以上,起到顯著的綠色減碳的效果,同時做到了4至5天一層快速施工,實現了“品質好、施工快、人工省”目標。
施工現場采用重復利用率高的標準化部品、工具式腳手架和模板;廢舊木模板制作花壇、廢舊木方鋪設道路,廢棄鋼筋混凝土回收利用“變廢為寶”……近年來,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大力推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工作,編制了建筑垃圾減量化專項方案,明確建筑垃圾減量化目標和措施,并建立建筑垃圾排放公示制度,在全市形成建筑源頭減量“一盤棋”。

產業: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
作為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和全省綠色建造試點城市,近年來,長沙大力推動建筑業更新迭代、提質增效,加快形成具有長沙特點的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綠色智能建造為抓手推動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工作。
據介紹,長沙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建設及智能化升級,不斷深化綠色設計理念,開展EMPC試點,實現設計、生產、施工的一體化管理,通過推動建造方式和建設管理模式創新蝶變,在建筑垃圾源頭減量方面取得明顯成效。2020年以來,全市采用裝配式技術進行建造的項目面積約4537.6萬平方米,累積實現建筑垃圾源頭減量超過50萬噸。

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躍先表示,長沙已將智能建造納入全市現代化產業體系,長沙建筑行業正實現看得見的建造過程在工廠,現場以裝配化為主組織施工;看不見的建造組織過程放在云上,通過數字技術和數字化管理,實現“一模到底”。同時,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從前期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操作,到中期裝飾裝修一體化實施,到后期物維運管一體化服務,不斷打通和延伸智能建造產業鏈條,激發一批智能建造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