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邊開采、邊修復”,扎實開展綠化保護和植樹造林工作;選礦廢水實現100%回收利用;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智慧礦山建設,以數智賦能助推提質增效……近年來,永豐縣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實現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被列為全國50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之一。
截至目前,永豐縣陶唐水泥用灰巖礦、永豐縣天寶礦業有限公司中富螢石礦、永豐縣金豐螢石有限公司北坑螢石礦等3個礦山,納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永豐縣石倉水泥用灰巖礦、永豐縣長河大理石礦等9個礦山,納入省級綠色礦山名錄。
嚴格規劃優先生態
來到永豐縣石倉水泥用灰巖礦礦廠,印象中塵土飛揚的景象并沒有出現,映入眼簾的卻是干凈寬敞的硬化路面,草坪、排水溝一應俱全。
“一拿到開采證,我們就投入4000萬元規劃建成噴淋除塵循環利用系統,嚴格控制采礦過程中的粉塵和噪聲。”礦廠負責人唐廣仁說,“同時,我們將廢石應用到道路建設和井下回填中,開展土地復墾,降低作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選礦廢水也實現100%回收利用。”
永豐推進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和實施,先后出臺《永豐縣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工作的意見》《永豐縣推進礦業綠色發展實施意見》等文件,在礦產資源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多個方面,對新建礦山制定準入要求,并嚴格實行“一礦一規劃”“一礦一方案”,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布局,從根本上扭轉了亂開亂采的被動局面,構建集約、高效、協調的綠色礦山新格局。
全縣綠色礦山建設已累計投入資金2.3億余元,推動30個礦山完成綠色礦山建設規劃,所有大中型礦山啟動綠色礦山建設。
長效治理“美顏”生態
走進永豐縣陶唐水泥用灰巖礦區滿目綠蔭,樹木繁茂,風景如畫。礦區創新使用內凹式開采方式,目前已硬化運礦道路3.3公里,砌筑排水溝2.8公里,復綠運礦道路兩側路肩2.2公里,邊坡治理復綠150畝,原廢石堆場復綠35畝,可綠化面積達100%。
“我們摸索礦區變景區發展路徑,石灰石輸送廊道全程密閉式,生產車間全部配套高效收塵器,粉塵和噪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礦區負責人鄒興輝說。
永豐縣統籌推進礦山治理、植被恢復,促進開發保護協調發展,扎實筑牢生態屏障,迎來環境新“顏值”。常態推進整治復綠,出臺《永豐縣礦山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按照“邊開采、邊治理、邊綠化”復綠模式,對邊坡、平臺進行覆土、綠化。目前,全縣累計投入礦山修復資金5000余萬元,修復面積4005畝。按照統一出讓原則,新設礦權嚴格實行“凈礦”出讓,并實行“禁采區關閉、限采區收縮、開采區集聚”,明確禁采區內的礦山到期后不再辦理采礦權延續,促使其有序退出。目前,該縣采礦權數量由2016年的101個縮減為42個。
數智賦能“導航”生態
在永豐縣“智慧礦山”綜合監管平臺大屏幕上,全縣各礦山開采、加工、運輸、銷售、稅收征繳、安全生產、生態保護等多類數據實時更新,一目了然。
“2023年12月,我們投入392余萬元啟動‘智慧礦山’建設,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啟動預警并短信通知相關部門,實現智慧化、信息化、實時化監管。”永豐縣自然資源局地質礦產股負責人劉建國介紹。
綠色礦山想要更“綠”,離不開智能化的加持。永豐縣實施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構建礦山監管、環境監測、采礦運輸監控“三位一體”智慧礦山管理系統,以數智賦能提質增效,推動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智能化轉變,實現礦山整治、修復、利用同步實施。
此外,永豐縣嚴格落實屬地管理、部門監管和企業三個主體責任,大力推行礦山聯審聯批制度,創新“三聯一共”監管模式,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應急管理、林業、水利、交通等部門聯合督查、聯合指導、聯合執法,做到一體化監管、一體化懲戒、一體化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