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俯瞰梅州,奔流不息的河流滋養著客都大地,綠意盎然的山林盡顯生態之美……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啟動以來,梅州始終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多措并舉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讓廢棄礦山變“青山”、變“金山”,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興寧鐵山嶂
從“單線治理”到“系統修復”
梅州地處武夷山成礦帶的南緣,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且開發利用歷史悠久、部分地區開采強度較大,形成了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點多、面廣且呈分散狀態的上千公頃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就像一道道生態“傷疤”,亟待治理。
位于興寧市合水鎮的鐵山嶂,因盛產鐵礦而得名。過去長達50多年的露天采礦行為,致使當地山體破壞嚴重,大量植被破壞、土壤水體污染嚴重。此后,雖然經過了近10年的治理,但“單線條作戰”的末端治理方式,始終收效甚微。
鐵山嶂的真正轉變,離不開梅州山水工程的實施。梅州山水工程圍繞水源涵養區、脆弱生態修復區、城鄉生態提升區、水生態保護區等5大修復單元,系統開展17項治理工程,并謀劃實施4個重點示范項目和4個精品項目,鐵山嶂隨之迎來新生。在土壤修復、生態復綠、下游河道整治、污水處理等工程的一體推動下,鐵山嶂的裸露山體披上“綠裝”,生態功能逐漸恢復,下游村民的生產生活安全也得到了保障,書寫了從“熔化鐵山嶂”到“重塑鐵山嶂”的生動實踐。
經過多年努力,梅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實現了由單一要素向系統治理轉變,由工程措施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轉變的過程。截至目前,梅州已有超730公頃的歷史遺留礦山得到生態修復,44家礦山成功創建“綠色礦山”,數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效夯實了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基礎。
平遠尖山礦區
從“寸草不生”到“披綠生金”
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記者來到了位于平遠縣東石鎮的尖山礦區,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難以想象的是,這里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廢棄礦山,每當刮風下雨,四周便黃沙漫天,水流帶著沙土從山上滾滾而下,沖進農田和河流,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當地還流傳著“刮風塵四起,下雨黃水流”這樣一句話。
為撫平大地“傷疤”,平遠縣在2015年至2023年間,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模式,對尖山礦區開展生態修復治理,并引進平遠利天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發展綠色光伏產業。
近10年來,經過削坡放坡、修建排水溝、生態復綠等一系列措施,尖山礦區修復面積達3000多畝,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馬占相思、松樹、芒草等植被郁郁蔥蔥。2023年,礦區周邊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全年全部優良”,多年斷流的山泉水流量逐年遞增,水質達到國家標準。“我們在這里工作,偶爾還能看到野雞、野豬、野兔等動物來覓食棲息。”從2017年來梅至今,平遠利天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電站主任顧恩群見證了礦區的蝶變。
“目前,尖山礦區的光伏電站裝機容量42.5兆瓦,年平均發電量5200萬千瓦時,每年可減少5.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顧恩群介紹說,為保障電站安全穩定運行,企業加強日常巡檢和定期維護,電站營運也逐漸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與智能電網緊密協同,確保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
資源枯竭產業“退場”、綠色產業“接棒”,得益于這一有益探索,尖山礦區生態修復項目于今年入選第三批廣東省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興寧四望嶂
從“煤炭小鎮”到“軍旅小鎮”
興寧市黃槐鎮是省級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在四望嶂歷史遺留礦區,廣東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美麗鄉鎮入口通道、美麗示范主街、房屋外立面提升等建設工作加快推進,有著數十年開采歷史的“煤炭小鎮”,正圍繞“一路一街一園三區”的規劃,努力蛻變為“軍旅小鎮”。
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梅州市、興寧市在四望嶂歷史遺留礦區開展廢棄礦區生態治理修復和高質量轉化利用,計劃通過“生態修復+綜合利用”的方式,修復歷史遺留礦山160公頃。同時,打造一個集國防教育、學生軍訓、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綜合型文旅項目。黃槐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鎮計劃引進軍旅相關體驗館、創客室,置入軍事文創產品制造、銷售、創展互動等產業,努力打造歷史遺留礦區活化利用的樣板、廣東省特色文旅研學基地標桿、老區蘇區高質量發展亮麗名片、綠美廣東生態修復典范。
記者從市山水辦獲悉,梅州聚焦生態區位重要、相對集中連片的廢棄礦山,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十四五”期間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超1000公頃。明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梅州將繼續推動山水工程項目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生態保護修復不斷邁上新臺階,筑牢南嶺生態屏障,讓更多百姓享受自然之美、生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