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俯瞰廣東省梅州市,奔流不息的河流滋養著客都大地,綠意盎然的山林盡顯生態之美……自2021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啟動以來,梅州市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多措并舉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
兩年來,梅州585.19平方公里生態得到保護修復,780公頃歷史遺留礦山得到治理,讓廢棄礦山先變青山再變“金山”,一幅“山青、水凈、礦綠、林秀、田良”的生態畫卷正在客都大地徐徐展開。

圖為梅州鐵山嶂生態修復效果。梅州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梅州市地處武夷山成礦帶南緣,礦產資源豐富且開發利用歷史悠久、部分地區開采強度較大,形成了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點多、面廣且呈分散狀態的上千公頃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就像一道道生態“傷疤”,亟待治理。
位于梅州市興寧市合水鎮的鐵山嶂因盛產鐵礦而得名。過去長達50多年的露天采礦行為,致使當地山體破壞嚴重,大量植被破壞、土壤水體污染嚴重。在近10年的治理中,“單線條作戰”末端治理方式始終收效甚微。
鐵山嶂的真正轉變,得益于‘山水工程’的實施。梅州“山水工程”圍繞水源涵養區、脆弱生態修復區、城鄉生態提升區、水生態保護區等5大修復單元,系統開展17項治理工程,并謀劃實施4個重點示范項目和4個精品項目,鐵山嶂由此迎來新生。
在土壤修復、生態復綠、下游河道整治、污水處理等工程的一體化推動下,鐵山嶂裸露的山體重披“綠裝”,生態功能逐漸恢復,下游村民的生產生活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努力,梅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實現了由單一要素向系統治理的轉變,由工程措施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轉變的過程。截至目前,梅州已有超730公頃的歷史遺留礦山得到生態修復,44家礦山成功創建“綠色礦山”,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在梅州市平遠縣東石鎮尖山礦區,光伏發電板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這里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廢棄礦山,為撫平大地“傷疤”,平遠縣在2015年至2023年間,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的模式,對尖山礦區開展生態修復治理,并引進平遠利天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發展綠色光伏產業。
近10年間,通過削坡放坡、修建排水溝、生態復綠等一系列措施,尖山礦區修復面積達3000多畝,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馬占相思、松樹、芒草等植被郁郁蔥蔥。據介紹,目前,尖山礦區光伏電站裝機容量達42.5兆瓦,年平均發電量5200萬千瓦時,每年可減少5.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資源出不了山、變不了現是鄉村振興面臨的一大難題。”梅州市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羅漢東介紹,梅州市借良好生態引來了“水中貴族”百歲山,梅州柚、嘉應茶,林果、林藥、林菌等綠色經濟品類越來越豐富。
據統計,梅州現有森林生態產品總價值量為1242.74億元/年,涵養水源量為49.66億立方米/年,森林年固碳量為413.38萬噸,全市森林累計釋放氧氣1150.66萬噸/年,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276.14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