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鋼爪”將數百噸生活垃圾送入焚燒爐,燃燒產生過熱蒸汽,驅動汽輪組旋轉,進而帶動發電機生產電能,實現垃圾變廢為寶,這一流程發生在武漢千子山環保垃圾發電廠,完美展現了“無廢”的環保理念。
固廢是困擾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大難題,武漢市一直高度重視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工作。2022年4月,武漢市成功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城市名單。在此契機下,武漢市全面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將“無廢城市”建設作為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舉措。12月17日,武漢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積極推進美麗武漢建設 打造無廢城市武漢樣板”新聞發布會,會上通報武漢“無廢城市”建設情況: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110項重點任務、建成31個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項目。

無廢工廠、無廢醫院、無廢學校……“無廢細胞”加快建設
通報顯示,武漢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從2020年0.31噸/萬元下降至目前的0.28噸/萬元,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7.95%。
目前,武漢市共打造1487個“無廢細胞”,覆蓋學校、工廠、機關及事業單位、商場、飯店、景區、快遞網點(分撥中心)等場所,推動“無廢”理念接地氣、入人心。
武漢市各區、各部門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契機,因地制宜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轉型,開展“一區一品牌”創建,“百花齊放春滿園”。
武漢市科創局組織武鋼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實施的科技重大專項——“煉鐵過程極致能效降碳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階段性突破,其燒結工序能耗從51.32千克標準煤/噸降低至41.99千克標準煤/噸,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江漢區北湖街依托近零碳示范社區建設,推進老舊小區低碳化改造,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車充電站(樁)、口袋公園運動發電器材等多樣化低碳生活設施。開設綠色零碳循環超市,支持居民“舊物互換”。
位于漢陽區的武漢市盛璟陽環保材料有限公司,積極構建“拆除-處置-銷售-應用”全鏈條服務能力,對建筑廢料進行資源化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提升”。
此外,江岸區創新探索岱家山科創城“無廢園區”創建,進一步促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黃陂區從木蘭文化生態旅游區著手創建“無廢景區”,倡導文明旅游行為,增強游客文明旅游意識。新洲區建立“區街聯動、以街為主、企業(合作社)帶動、農戶參與”的工作機制,實現農藥廢棄包裝回收率達90%,處置率達100%,位居全省第一。東湖高新區開展生物城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智能監管等探索,通過科技賦能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管理質效,持續推進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智能化、精細化監管水平。
渾身都是寶,一輛舊汽車可回收利用率超過98%
會上,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余靖玲透露,武漢現已建成5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05家湖北省綠色工廠,打造200余家武漢市無廢工廠典范,形成橫向無廢工廠、綠色工廠,縱向國家、省、市三級綠色化梯度培育模式。
工業企業是打造無廢城市、建設美麗武漢的重要力量。武漢一批典型企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率超過90%,遠高于全國工業固廢平均利用水平。
國家級綠色工廠格林美城礦公司,首創“流程化、機械化、無害化、資源化、信息化、教育化”的中國報廢汽車處理模式,對報廢汽車和各種復雜金屬廢料進行分類回收,實現報廢汽車的整體資源化利用,彌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作為全國第一家以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開展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的單位,嵐圖汽車實現了汽車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80%、可回收利用率達到98.6%的目標。
益海嘉里大力發展水稻循環經濟,圍繞一粒稻谷用到極致,把加工水稻的副產品米糠和稻殼作為原料再加工、綜合再利用,米糠煉油,稻殼做燃料,稻殼灰還能制輪胎,首創了以“水稻循環經濟”為代表的全新產業發展模式。
近三年,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安排約6000萬元,支持和引導企業進行綠色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