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土木工程學院主編的《機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及參編的《濕拌砂漿應用技術規程》兩部地方標準,在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官網正式公示。這兩項技術規程的制定,標志著貴州省在綠色建材研發與應用領域邁出重要一步,為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與規范依據。

《機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由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聯合行業權威機構共同編制,系統規范了機制砂混凝土的生產、配制、施工與檢驗流程。規程明確了機制砂的定義、母巖選材標準及生產工藝要求,強調優先選用石灰巖、花崗巖等堅硬巖石作為原料,禁止使用泥巖、頁巖等軟質巖類,確保機制砂的品質穩定性。此外,規程還細化了機制砂場的規劃布局,要求綜合考慮環保、安全、運輸等因素,提倡采用皮帶運輸和干濕相結合的綠色生產工藝,減少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

在混凝土性能方面,規程提出通過優化配合比設計、摻加礦物摻合料及外加劑等技術手段,提升混凝土的力學性能與耐久性,特別適用于高速公路、橋梁等高強度工程需求。
作為參編單位,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在《濕拌砂漿應用技術規程》中貢獻了關鍵技術建議。該規程覆蓋了濕拌砂漿的原材料選擇、配合比設計、機械化施工及質量驗收全流程,特別強調了保塑時間控制、機械化噴涂工藝等創新點,確保砂漿在運輸與施工過程中保持性能穩定。規程還針對砌筑、抹灰、地面及防水等不同應用場景,分類制定了技術指標,為建筑工程的精細化施工提供標準化指導。

近年來,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長期深耕土木工程與材料科學領域,此前配合省住建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參與編制《磷石膏自流平砂漿應用技術規程》等10項地方標準,展現了其在綠色建材研發中的技術積累。此次主導及參編的兩項規程,不僅體現了學院在機制砂和濕拌砂漿領域的科研優勢,更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了科技成果向行業標準的轉化。
貴陽信息科技學院院長王貴祿表示,標準制定是行業技術進步的基石。希望通過這些規程,引導企業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與低碳生產,同時為青年學子提供實踐與創新的平臺,培養適應行業前沿需求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