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古交市西曲街道石炭咀村與港立村交界處的無名溝內,一派繁忙景象。古交市煤矸石資源化、無害化利用中試項目的生態修復試驗區建設在這里全速推進。
這片試驗區是該中試項目的下游環節,其上游的生態土基質材料制備工程已在古交市富登選煤公司廠區建成運行。整個項目旨在打造煤矸石新型生態修復基層材料與工藝的試驗基地,項目得到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支持。
作為全國主焦煤生產基地,古交市因煤而建,因煤而興,伴隨煤炭產業的發展,目前以煤矸石為主的大宗固廢積存超1億噸,占太原市總量一半以上,成為制約企業生產、掣肘產業發展、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
這么多煤矸石如何處置?以往,當地煤矸石多用于填埋,但處置模式成本高、末端市場消納不足、經濟效益較小,同時因缺乏規模化消納技術體系與技術創新,導致資源利用率不足。此外,部分煤矸石含有硫化物和重金屬,可能會污染土壤與地下水,容易出現環保風險。
面對挑戰,古交市扛牢“無廢城市”建設試點責任,積極與科研院所、環保企業對接,深入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固廢處置技術路徑。制定《古交市煤矸石集中收儲和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確立“依法依規、先行先試,集中收儲、統籌治理,市場主導、有效利用”原則,著力培育固廢綜合利用“第二支柱產業”。
走進古交市富登洗煤廠,機器轟鳴,煤矸石正經歷蛻變之旅。依托X光與圖像識別技術,煤矸石原料實現分級分質:高碳、高硫煤矸石得以回收利用;低碳、低硫煤矸石則被轉化為生態土壤,作為溝壑填充、土地復墾及種植層的基質材料,實現固廢“吃干榨盡”。
“這個實驗項目規劃年處理煤矸石20萬噸,打造新型填埋基質材料及工藝實驗基地,并驗證智能分選脫害、微生物固硫、微生物制備種植層基質材料等核心技術。截至目前,已完成6000余噸煤矸石分選。”項目實施方山西寧粲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煤矸石通過預處理和智能化分選后,根據不同特性,生產生態土種植層基質材料、封閉層基質材料、基底層基質材料,在生態修復試驗區進行應用驗證,檢驗修復效果。”太原市生態環境局古交分局相關負責人說,“這將替代黃土等寶貴資源,推動人工配制土壤基質材料和溝壑、地質裂縫填充材料等產品的產業化,用于生態脆弱區、采煤沉陷區、溝壑荒廢區的生態回填與修復治理。”
從實驗室小試到中試驗證,再到未來的產業化示范應用,古交市正積極探索煤矸石科技成果轉化路徑。通過項目實施,實現煤矸石資源化利用,解決古交市煤矸石堆存環境問題,根據實驗情況制定相關標準,形成可復制的資源化利用解決方案,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應用,為推進煤基循環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推動生態修復行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