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建筑裝修垃圾從城市的“心腹之患”蛻變為循環經濟的“香餑餑”,江蘇鹽城東臺用一場全鏈條治理革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綠色發展答卷。如今,這座城市90%的建筑裝修垃圾實現資源化利用,昔日的“環境包袱”正通過精細化管理的“魔法”,轉身成為助推城鄉發展的“生態財富”。

源頭筑基:建筑垃圾都有“固定居所”
走進東臺市東銘雅居小區,30余戶裝修家庭產生的廢料不再東倒西歪,而是整齊堆放在標有“建筑裝修垃圾專用”的藍色區域內。“以前業主亂堆,保潔天天清理都趕不上,現在有了固定點,管理效率提了不止一倍。”物業工作人員楊紅勝的感慨,道出了源頭管控的實效。
目前,東臺108個物業小區實現建筑垃圾堆放點全覆蓋,老舊小區和鎮村也分別設置了集中堆放區,348個農村堆放點如同散落的“收納盒”,讓曾經隨意丟棄的磚瓦有了歸宿。為從源頭擰緊“閥門”,城管隊員們帶著1900多份《建筑垃圾管理指南》走進工地、商鋪,將規范處理要求送到每一個產生者手中。如今,全市32個在建工地備案率、核準率均達100%,每車垃圾都有了專屬“身份證”。

運輸管控:科技+共治織密監管網絡
“電子戶口”“電子哨兵”“三聯單”,這些聽起來頗具科技感的詞匯,構成了東臺建筑垃圾運輸的監管密碼。169輛渣土車全部納入數字化管理平臺,重點路段的24小時監控如同“千里眼”,實時捕捉車輛軌跡;3月份以來發放的2720張轉運三聯單,讓每車垃圾的行程可溯,堪比“快遞物流”般精準。
監管的力量更來自多方協同。公安、交通、城管在52個碼頭和高速路口布下“過濾網”,3個月攔截6起跨省偷倒案件;環衛工人化身“移動監控員”,發現違規傾倒立即拍照上傳,處置速度“賽外賣”;村民也加入監督隊伍,村域重點路段的監控設備與舉報制度聯動,讓偷倒者無處遁形。今年以來,12起違法傾倒案件被從嚴查處,形成有力震懾。
末端蝶變:從廢料到建材的“變身術”
在東臺市弶港鎮的建筑裝修垃圾處理中心,一場“點石成金”的魔術每天都在上演。破碎機里,混雜的磚瓦石塊被“嚼碎”成粗細均勻的骨料;制磚生產線中,骨料與輔料混合,搖身變為免燒磚、混凝土砌塊。“每天能產200方混凝土、7萬到10萬塊磚,這些再生建材供不應求。”負責人潘俊林指著生產線介紹。
農村的建筑垃圾則有更“接地氣”的歸宿。各鎮村建成的15座中轉站,將收集的廢料運往園區,化身河堤護坡、廠區路基的“筋骨”。今年以來,3200噸農村建筑垃圾完成“就地轉化”,市區“一城三區”更有2.5萬余噸廢料通過資源化利用獲得新生,形成“收集—運輸—處理—再生”的綠色閉環。
從源頭的規范收納,到運輸的全程可控,再到末端的高效轉化,東臺以“四治協同”構建起建筑垃圾全鏈條治理體系。當再生磚鋪就新的道路,當循環骨料筑起生態河堤,這座城市正用創新實踐證明:環境治理的痛點,恰恰是綠色發展的支點。90%的資源化率背后,是城市治理的智慧,更是邁向美麗中國的堅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