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規劃和政策研究課題完成 提出明確目標
記者近日從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獲悉,備受業內人士矚目的《農業裝備產業發展規劃與政策》研究項目已于日前定稿。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洪暹國介紹,該研究項目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我國農機工業與國際農機工業的差距,提出了我國農機工業的發展目標及政策建議。
據了解,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立項、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承擔的《農業裝備產業發展規劃與政策》研究項目,是為了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落實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對《關于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的建議》的批示精神,研究制定農業裝備制造業產業政策,引導和促進農業裝備制造業健康穩步發展,由國內有關重點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國內農機工業資深專家撰寫的。該課題經過歷時近一年的國內外調研和起草,并多次征求重點企業的意見,集思廣益,從而大大增強了發展規劃與政策研究的科學性,也使其更具前瞻性;不僅對農業裝備發展目標、重點發展領域和近期重點發展產品和產業布局等提出了規劃意見,同時還就技術創新、技術改造、行業準入、稅收、企業營銷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業內人士認為,在農機發展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增多,“三農”發展對農機業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該研究項目的完成,將有助于促進農機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和振興,推進農機行業持續穩定地發展。
發展目標明確
洪暹國告訴記者,在該課題的規劃部分中,明確提出了規劃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規劃的原則、重點發展領域和重點建設項目。其指導思想是: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若干意見》,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為綱領,從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發展農業裝備的需求出發,圍繞調整產品和行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堅持“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相結合、對外開放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深化企業改革相結合、重點發展和全面提升相結合”的原則,加快先進適用、生產急需的農機產品的研發和產能建設,促進農機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和振興,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提供所需的裝備,實現由農機生產大國向農機制造業強國轉變的戰略目標。
他指出,該課題還提出了我國農機工業的發展目標:即到2010年,農機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在“十五”末的基礎上翻一番,達2000億人民幣,位居世界前列。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部分產品水平達到國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市場知名度的品牌產品和優勢企業;國產的農業裝備基本能滿足農業領域需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90%以上;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全過程所需裝備、農產品初加工裝備、畜牧飼養主要裝備、節水灌溉裝備等品種基本滿足市場需要;發展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裝備技術;開發推廣節水、節肥、節種、節藥、節油和節地等節約型技術與裝備;制造技術和裝備水平有較大提高,廣泛采用現代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培育出3~5個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構建一批“專、精、特”的中小企業,初步形成若干個農業裝備產業集群;建設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能力;發揮技術、產能和價格優勢,培育國際市場擴展能力,出口貿易額達60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00%。
(源自:中國工業報) 到2015年,主要產品的產品水平和制造水平接近國際知名企業水平。農機工業總值達到2500億元,比2010年增長25%;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廣泛采用高新技術,主要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培育出一批國際品牌產品,產品品種與產能均能充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骨干企業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現代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廣泛采用,培育出3~5個具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出口貿易額達90億美元,占全行業銷售額的25%。
到2020年,步入世界農機制造業強國行列。工業總值將在2010年基礎上增加50%,達到3000億元,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農機制造和供應大國;擁有一批特色鮮明的國際知名品牌,能夠提供滿足農業產業發展所需的各種關鍵農業裝備;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制造技術的現代化和信息化;形成3~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農業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重大農機制造能力明顯增強,掌握競爭的主動權;自主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重大農機設計、制造和系統集成持續創新能力接近當代國際先進水平,高新技術在農業裝備上得到廣泛應用;國際化能力增強,出口貿易額大幅度增長,達到130億美元,占全行業銷售額35%左右。
與此同時,在這一課題的規劃部分中,還提出了受到企業廣泛關注的10個近期要重點發展的建設項目。一是現代、高效大馬力拖拉機(74千瓦以上);二是節能環保型中小型拖拉機(18~44千瓦)項目;三是新型高效大馬力拖拉機配套農機具;四是通用、高效自走式谷物聯合收割機;五是水稻種植與收獲機械;六是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七是大型自走式青飼收獲機;八是自走式采棉機;九是牧草收獲與壓捆機械;十是大型噴灌設備。
這些項目貫徹了適用與先進相結合的原則,質量與安全第一的原則,節能減排的原則,布局合理、產能適度的原則,扶優扶強的原則和拓展兩個市場的原則。項目始終立足于廣泛采用現代先進的制造技術,信息技術,提升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制造、企業管理、市場營銷、資源配置等整體水平。項目的實施,不僅將加快我國農機產業的自主創新步伐,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還將通過重點項目的研發推動產業升級,進一步縮小我國農機工業與世界農機工業的差距。
政策建議可行
業內專家指出,在這一課題中提出的相關政策建議,由于切合行業實際,內容合理可行,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從而受到了企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洪暹國告訴記者,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避免重復建設,我們在政策建議中,首次提出了對重點農機產品(生產功率等級大于18.4kW拖拉機產品的生產企業、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實施準入管理。實施“準入”管理既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促進農業裝備制造業振興的政策法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農業裝備制造企業有序競爭;也有助于加強政府的組織領導和宏觀調控,發揮行業指導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與此同時,通過對重點農機產品實行產業準入制度,設置大型復雜農機產品和涉及人身安全、環境保護及資源節約等重要農機產品的準入門檻,實行產業準入管理模式,還能提高產品性能與質量、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農機工業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
(源自:中國工業報) 在政策建議中還提出了要設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根據國發[2006]8號文“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在廣泛聽取企業呼聲的基礎上,建議國家增加對農機工業的投入,在年度投資安排中設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關系國家糧食安全所需裝備以及對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有重大影響的技術裝備的技術改造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并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裝備制造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
同時,在對農機生產企業的稅收狀況進行大量調研,以及廣泛征求有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課題還向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門提出了對農機產品的稅收優惠政策建議。
一是對農機制造企業全面實行消費型增值稅。農機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高,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較多,而我國目前實行生產型增值稅,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不允許抵扣進項稅額,增加了企業負擔。因此,為扶植農機行業發展,應當盡快在全行業內實施消費型增值稅。目前,東北和中部地區8個行業所屬企業已經納入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政策試點,農機企業屬于裝備制造業企業,也享受了這一政策帶來的實惠。當前,應當將試點政策盡快推向全國。
二是對農機制造企業留抵稅額實行退稅。由于農機產品的增值率低,多數農機產品的進項稅額都大于銷項稅額,從而出現負稅現象。近年來,不少企業為了減少農機產品利潤率低給企業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一方面在保證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加大了生產非農機產品的比重;另一方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產品的比重來增加企業效益,這些企業增值稅稅賦一般維持在1%左右。按此計算,我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2006年銷售收入為1270億元,一年上繳的增值稅約在12億元左右。考慮到多數農機企業非農產品比例已占到企業總收入的40%~50%的現狀,如果扣除非農產品所交的增值稅,農機工業全行業一年所交的增值稅大約不超過5億元。對留抵稅額退稅,是世界上實行增值稅的國家較為常見的做法,符合增值稅原理,也有利于減輕企業資金壓力。為促進農機企業發展,可研究在農機企業嘗試對留抵稅額進行退稅的做法,積累經驗,再適時推向全國。
三是對農機制造企業實行20%的所得稅優惠稅率。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國內企業所得稅率為25%,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根據統計,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近5年的銷售利潤率平均為3.12%,遠遠低于機械行業5.74%的平均水平,屬于微利企業。在農機工業1735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1624家屬于小型企業,占93.60%,而大中型企業只占6%左右,且均為農機行業骨干企業,多數除生產農機產品外,還生產非農機產品。農機產品銷售收入一般占到企業總收入的50%~60%,建議對這些企業也可考慮實行20%的所得稅優惠稅率。
(源自:中國工業報) 建議農機工業企業按照微利企業的標準實行20%的所得稅率;而被國家列為高新技術的農機企業,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圖為農機協會在征求重點企業對研究課題的意見)。
(源自:中國工業報)
- 山西出臺《煤礦智能化技術創新研發中心建設實施意見》...(2020-12-17)
- 《湖北省機制砂水泥混凝土應用技術指南》正式發布(2020-10-15)
- 《貴州省機制砂石行業規范條件》正式印發(2020-10-12)
- 《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印發!...(2020-09-10)
- 九部委聯合發布!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2020-09-08)
- 《重慶市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2020-08-25)
- 違反規定最高可罰100萬!西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明年起施行...(2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