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環境治理方法與生態修復技術,建議收藏!
由于礦藏的不可移動性,導致礦山在長期開采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情況,不僅破壞了區域動植物系統,而且導致區域水系結構出現了嚴重的毀損。據此,本文以礦山環境治理方法與生態修復技術為研究要點,闡述了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現狀,分析了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中的生態環境效應,討論了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必要性。結合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影響因素,對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實踐應用進行了簡單的探究。
前言:人口、資源、環境,是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均衡和諧發展勢在必行。從理論層面進行分析,地方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社會整體穩定運行的子集。而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及修復則是地方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據此,綜合利用恢復生態學、資源經濟性原理及方法,對礦山土地生產力恢復及礦山生態系統維護進行探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 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現狀
1礦山環境治理及生態恢復概述
礦山環境治理及生態恢復主要是利用人為工程手段或措施,在植被恢復不佳的礦山廢棄裸地坡面位置,為區域植被生長創作適宜的土壤環境條件。同時引入先鋒植物群落,對裸露地面進行初期覆蓋,以避免礦山廢棄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為后期目標群落形成奠定基礎。
2礦山環境治理及生態恢復現狀
在近十年發展進程中,我國礦山開發事業飛速發展,礦業在國民經濟中作業也直線上升,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但是,由于礦產資源開采是人類活動中最大規模改變地表景觀、破壞地表生態系統的活動,我國大規模的礦山開采對我國土地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促使礦區周邊土地資源急劇減少。現階段我國總礦山數量在20*104個以上,廣泛分布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及偏遠地區。由于小型采礦活動工藝較落后,且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導致其存在較為嚴重的資源浪費問題。整體礦山管理的失控,也加劇了礦山對土壤的破壞。我國多數礦區生態恢復率大多在0左右,這種情況下,若我國不及時對小規模礦山進行有效治理,就會影響總體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率。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我國礦山環境治理及生態恢復大多為生態重建的方式?,F階段我國礦山生態重建主要針對采礦活動進行中造成的露天采礦場采空區、尾礦場、排土場、塌陷區進行生態重建。其中露天采礦場采空區主要生態重建方式為天然植被恢復、人工促進植被恢復兩種類型。配合蓄水重建、挖深墊淺技術、農林重建等措施,可促使植被加速恢復;而尾礦場生態重建主要利用人工綠化的方式,通過矸石生態重建、塌陷區生態重建,促使生態恢復;排土場生態重建主要用技術為排土場土壤植被恢復、排土場土壤穩定技術、植被物種篩選配置技術等;塌陷區生態重建主要依據礦區采礦塌陷區重建后發展方向,綜合考慮農業、水產養殖、建筑等因素,制定對應的生態重建方案。
二 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效應
1水文地質變化及區域水質污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礦區疏干排水、礦區裂縫及塌陷等問題的發生,會直接影響礦區開采模塊地下儲水結構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積疏干漏斗出現、地表徑流變更等問題發生。再加上礦山開采階段礦坑水、廢水淋濾水等工業廢水的排放,對礦山周邊水源造成了嚴重的污染[1]。
2地質災害發生概率增加
礦山開采作業的進行必然會導致地下采空問題發生。而地下采空問題的發生,不僅會影響礦山周邊山體及斜坡的平穩安全性,而且會加劇地面開裂、坍塌、滑坡等事故發生概率。再加上礦山開采排放廢渣大量堆積在山坡、溝谷位置,廢石廢渣與泥土混合會直接導致廢石廢渣摩擦力、透水性減小。此時若出現暴雨天氣,則會增加泥石流發生概率。
3土壤污染與退化
在礦山開采后需要將表土清除并覆蓋新土或礦渣,而采礦過程中大型采礦設備的重型荷載作用,會導致礦渣或新土逐漸堅硬、板結。再加上礦區地面采空塌陷問題的發生及礦山固體廢渣的排放,會直接導致土壤產生裂隙。隨著土壤裂隙的擴大,土壤養分會逐漸流失,礦山固體廢渣中毒害成分會直接滲入土壤中,造成嚴重的酸堿污染、重金屬污染、有機毒害物質污染。
4水土流失加劇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由于露天礦坑開挖、井工礦抽排地下水等作業,會直接破壞地表植被。進而導致礦山開采區域地下水位出現大幅度下降,逐漸形成大面積人工裸地。此時若出現大面積降雨,則會在礦山地面起伏及溝槽的作用下加速地表水流動,最終促使水土沖刷加劇。
三 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影響因素
3.1土壤因素
土壤是礦山環境治理及生態修復作業正常運行的前提,也是巖石圈表面植被存活生長的關鍵因素。其不僅可以提供植被存活生長所需的礦物質元素、水分,而且可以為生態系統中生物部分、無機環境相互作業提供載體。這種情況下,土壤內酸堿值、土壤結構、母質、營養狀況等因素,就直接影響了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效果。
3.2光照強度
光照強度是礦區內植被光合作業主要能量提供者。根據光照強度的差異,礦區環境治理人員可選擇適宜的生態恢復植被類型,如耐陰植物、陽性植物等,以保證生態修復效果。
溫度可以通過氣溫、地溫兩個渠道對植被生長活性造成影響。而植被生長活性直接影響了礦區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效率。
水分是植被正常存活生長的關鍵因數,也是植被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主要參與元素。其可以為植被礦物質營養吸收、運輸提供良好通道。植被供水情況,也直接影響了礦區環境治理及生態修復效果[2]。
3.3溫度及水分
溫度可以通過氣溫、地溫兩個渠道對植被生長活性造成影響。而植被生長活性直接影響了礦區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效率。
水分是植被正常存活生長的關鍵因數,也是植被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主要參與元素。其可以為植被礦物質營養吸收、運輸提供良好通道。植被供水情況,也直接影響了礦區環境治理及生態修復效果[2]。
四 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典型技術
4.1礦山土壤污染治理典型技術
4.1.1表土轉換及客土覆蓋
表土轉換主要是在礦區開采作業開展前期,作業人員可首先將表層、亞表層土壤挖走,并儲存在適宜的環境中。在礦區采礦作業結束后,將以往儲存的土壤放回原處。上述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礦區周邊制備,但是整體土壤物理性質、種子庫、營養條件沒有較大的變化,可以便于本土植物在較短的時間內生長存活。
客土覆蓋主要是礦區開采后廢棄地土層厚度不足時,利用異地熟土覆蓋的方式,固定在礦區開采后廢棄地表土層。在改良礦區開采后廢棄地土壤理化性質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在客土中添加微生物、氮素、植物種子,為礦區廢棄地制備重建提供良好條件。
4.1.2土壤物理性質改良
提高礦區廢棄地土壤孔隙度是礦區土壤物理性質改良的主要目的。在短期內礦區土壤物理性質改良作業中,礦區環境治理人員可以采用犁地,或者農家肥施加的方式,降低土壤容重,改良礦區廢棄地土壤結構。同時對于酸堿度不佳的礦區土壤環境,礦區環境治理人員可以利用生石灰,或者碳酸氫鹽,進行酸堿度調節,以增加土壤中鈣含量。
4.1.3土壤化學性質改良
改良礦區廢棄地土壤化學性質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因此,礦區環境治理人員可在化學肥料、固氮植物應用的基礎上,針對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及有機廢棄物污染情況,采用適量微生物進行調節治理。
4.2 礦山植被恢復典型技術
4.2.1植被生長卷鋪蓋法及高陡巖石邊坡綠化法
植被生長卷鋪蓋法主要應用于坡度較緩且低矮的土質邊坡,利用當地草皮進行鋪種。其可在短時間內形成目標種群。
高陡巖石邊坡綠化法主要是通過在礦山邊坡面上種植植被可持續生長的基質。并將基質長時間固定在礦區開挖后巖石邊坡面層。同時利用廢棄秸稈制作的固土板狀結構,根據不同地質條件,進行植被物種選型及室外生長實驗,以保證高陡巖石邊坡綠化效果。
- 重慶奉節:廢棄礦山舊貌換新顏(2025-04-28)
- 青海德爾尼銅礦:雪域高原礦山的綠色涅槃(2025-04-25)
- 湖北黃岡爭取省級財政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資金近8000萬元...(2025-04-25)
- 湖北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實現技術新突破(2025-04-25)
- 單價約2.93元/噸!四川儲量超億噸砂石礦近3億元成交(2025-04-24)
- 完成礦山生態修復1083.17公頃 大熊貓國家公園有綠色新變化→...(2025-04-24)
- 筑牢西南生態屏障 云南創新推進礦山生態修復(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