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總投資25億元的徐工青山新能源產業基地項目,已完成工商注冊核名,正在積極推進項目建設前期手續,達產后預計年產能約3萬輛新能源整車、3萬套總成部件,可實現年銷售收入約100億元;去年11月才簽約落地的燦科半導體功率器件項目從開工建設以來推動迅速,目前項目完成一期2500平方米超凈間建設,設備已進場調試。項目建成后,能夠實現每個月1.5萬片到2萬片6寸半導體芯片生產,年產值可達到10億元以上……
澎湃的發展之勢,在數字上亦有體現。來自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一季度銅山區實現全口徑應稅銷售收入506.85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20.67%,較2019年同期增長25.61%。全區“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速達70.6%,高于全市平均9.1個百分點。
數字背后展現的是,銅山從“四大行業”轉型升級的“陣痛”中正蓄勢革舊圖新的“奮力一躍”。以“綠”為底,如今的銅山正精心細繪發展的新藍圖。
銅山的轉型升級,亦是徐州市“四大行業”轉型升級的縮影。不為一時的緩行改變剜除“舊疾”的堅定,厚積經歷陣痛后“奮力一躍”的力量,以“綠”為底,筑就的是發展的“黃金”成色。
任務有多重,態度就有多堅定
如果說,之于江蘇,徐州是全省“四大行業”轉型升級的“主陣地”,那么,之于徐州,銅山就是全市“四大行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從2018年開始,徐州市對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四大行業進行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鋼鐵、焦化、水泥、熱電行業由115家壓減至36家,化工行業由365家壓減至71家。
在徐州市關停整合的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四大傳統行業企業中,超過六成企業在銅山。
“斷腕”不足以形容銅山曾經面臨的轉型之痛。“僅關停7家鋼鐵企業,2020年銅山區減少產值約150余億元,減少稅收4.1億元,預計2021年減少產值168億元。”銅山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責任人劉晶告訴記者,鋼鐵、焦化、水泥三大行業整治過后,銅山區2020年產值約減少203.4億元,影響面達到26.3%;預計2021年全年將影響產值261.8億元,影響面達到33.9%。
在事關全局的綠色發展“主戰役”中,銅山保有一以貫之的擔當——任務有多重,態度就有多堅定。
在率先行動上,銅山態度堅定。2018年8月24日,銅山區對江蘇龍遠鋼鐵有限公司450立方米高爐附屬設施進行拆除,迅速開啟銅山區“四大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之路。
在鐵腕治理上,銅山態度堅定。去年6月30日,銅山區對處于過渡生產期的最后7家企業實施關停,至此,銅山區14個粉磨站關閉了10個;10家鋼鐵廠僅保留一家,關停取締的“散亂污”企業超過2000家。
在謀定而動上,銅山態度堅定。沒入列省級經濟開發區前,位于利國鎮的江蘇銅山經濟開發區工業應稅銷售收入曾在2017年時達到近200億元的“峰值”。2018年,正式進入省級經濟開發區“序列”,江蘇銅山經濟開發區卻因多家鋼鐵企業的關停,在工業應稅銷售收入上“不增反降”。數據上的“滑坡”,讓江蘇銅山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利國鎮黨委書記李道峰“心里急”。但在區委書記龔維芳上任后首次利國調研之后,李道峰吃了一顆“定心丸”。
“轉型升級急不得,需要謀定再動,要上就上可持續發展、能長期站住腳跟的優質項目。”在發展觀念上的轉變,讓利國不爭一時之功、不逞一時之強,經深思熟慮,提出了打造千億級濱湖新城的發展思路。如今的利國,擦去鐵銹,綠色發展,更顯底氣和實力。
困難有多少,辦法就有多少
四大行業,轉型升級不易。存在的現實困難,可以想見。
轉型升級既是對發展理念革舊圖新的“再造”,也是對政府執行力的一次考驗。
解決問題,沒有態度不行,但光靠態度,沒有能力也不行。
面對四大行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就業、企業發展等方面的多重壓力,銅山拿出了“困難有多少,辦法就有多少”的應對之策。
企業關停了,職工怎么辦?銅山第一時間將關停獎補資金撥付到位,以平穩順利推進企業的停火停車及職工安置。柳泉鎮3家過渡生產企業共有職工2787人,去年6月30日限期停產后,只用不到4個月時間,2188名實際應發放經濟補償金的職工,就全部拿到了經濟補償金。為幫助這些關停企業的職工再就業,銅山區每年開展50場以上各類就業技能培訓,并從全區企業中梳理提供新的就業崗位,據統計,僅柳泉鎮就有300余名職工成功入職新的崗位。
企業關停了,后續怎么辦?在轉型升級的“后半篇文章”中,銅山區積極鼓勵支持企業“二次創業”。為了助力關停企業在發展的新路上快速起步,銅山區統籌各部門,加快推進關停企業產能出售。靠著出售產能獲取的“啟動資金”,泰發鋼鐵集團停止鋼鐵生產后,迅速“轉舵”智能制造,聯手徐工全力打造科勛機械設備及高端零部件(一期)項目。一期項目建成投產后,可為徐工重型生產配件25萬噸,生產2000噸以上起重機50臺(套),年可實現應稅銷售收入40億元,稅收1億元,新增就業500余人。
企業關停了,產業怎么辦?在轉型升級的一路實踐中,銅山區積極探索產業園區的共建模式。“以前共建工業園區,主要是在產業項目的共建。如今我們正在探索跨區域的土地指標、技術對接等全生產要素的多層次合作,謀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劉晶說,目前銅山區正在通過與宿州、蘇州等地工業園區的合作,探路轉型升級的新方式。
轉型升級的目標,關鍵不在“推倒”,而在“重建”。
在勢在必行的一場“重新洗牌”后,銅山對于產業發展的方向愈加明確。
作為銅山產業的引領者,徐州高新區這幾年已形成以安全(應急)產業為特色,以高端裝備、汽車制造為主導,以新一代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培育方向的“一特兩主四新”工業發展體系。
“根據區下發指標,今年,高新區工業經濟要在2020年基礎上增長26%,達到410億元。其中,汽車及零部件在龍頭企業徐工汽車、徐工消防和核心企業云意電氣、天成座椅帶動下,預計新增應稅銷售收入40億元;裝備制造業受龍頭企業徐鍛集團、五洋科技以及新投產項目系數精工等發展推動,預計新增應稅銷售收入20億元。生物醫藥新增動能顯著增強,預計可實現20%增長;新一代電子信息、數字經濟、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受數字賦能經濟、新基建建設和‘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目標的影響,預計增速保持在20%以上。”徐州高新區經發局副局長嚴效民告訴記者。
對于轉型升級的目標,銅山并不滿足“把失去的補回來”的加法邏輯,而是致力謀劃系統推進產業發展新格局的一盤大棋。
在銅山的“十四五”規劃中,“一核一環一城五大片區”區塊聯動、全域共振,打造“四高地一福地”被多次提及。
所謂“一核一環一城五大片區”,實則是銅山根據功能性,對于各個鄉鎮進行重新組團,賦予新的發展定位——按照公園城市、國家康養示范基地、全域旅游示范的標準,打造文旅生態型美麗宜居漢王小城鎮;圍繞全國性旅游目的地建設目標,依托方特樂園項目,打造以旅游度假、商貿物流、生態休閑為主要功能的東南片區;充分發揮呂梁生態資源優勢,加快園博園周邊提升,打造成為康體運動、文化創意、商務度假、休閑養生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生態宜居游后花園;提升銅山經濟開發區產業和城市發展水平,加快利國、柳泉一體化發展,打造濱湖生態新城、北部千億級產業新城;推動大彭加快融入中心城區,打造成為西部產業集聚區和多業融合的現代產城;以大許建設高鐵物流中心為機遇,打造重要的高鐵物流樞紐和隴海新城。
方向明確了,發展的新態勢也隨之而來。這種多點開花的發展態勢,也成為銅山打造創新高地、產業高地、生態高地、宜居福地、善治高地,建設“四高地一福地”的最強底氣。
銅山區委書記、徐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龔維芳表示:“中心城市建設是銅山發展的最大機遇,我們將加快進入城鄉融合的新階段。銅山未來應該成為徐州功能完備、內引外聯的核心功能區,中心城市擴容提質的戰略縱深區,重大功能項目布局的主要承載區,公園城市美麗徐州建設的先導區。根據這一定位,我們謀劃提出了打造創新高地、產業高地、生態高地、宜居福地、善治高地‘四高地一福地’的總目標,謀劃了‘一核一環一城五大片區’的規劃布局,包括生產力布局和城鄉建設布局,以全市重大功能項目落地加速推動重點片區、重要組團、特色鎮區和鄉村協調發展、融合發展,實現銅山的新一輪跨越式發展。”
以綠色為最鮮明的底色,銅山用堅定的綠色發展理念,用解決困難的能力擔當,用系統推進的境界格局,正奮力闖出綠色發展的“銅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