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夯實“雙碳”頂層設計,落實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加快實施產業結構升級,日前,在陜央企中鐵建安工程設計院“雙碳”實踐研究中心在西安正式啟動,這是中國鐵建成立的西北首個“雙碳”實踐研究中心。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不斷轉型升級,國家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和具體舉措日趨完善。
中鐵建安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支部書記張永鴻表示,“雙碳”實踐研究中心的正式啟動,是中鐵建安工程設計院進一步發揮央企優勢,圍繞“新基建”建設、提升產業布局和雙碳轉型發展相關業務去開展決策參考、工程改造、科技攻關和節能減排,通過打造“新基建”五大主題內容,從“海綿城市”入手,將“零碳城市”“無廢城市”“數字城市”“藝術城市”有機串聯,精準發力,打造“雙碳”領跑者,為實現“低碳“經濟貢獻央企智慧,盡顯央企擔當。

在“海綿城市”打造方面,中鐵建安工程設計院從生態系統服務出發,通過規劃建設管控制度建設,將海綿城市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老區以問題為導向,統籌推進排水防澇設施建設,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補齊設施短板,“干一片、成一片”。示范工作堅持簡約適用、因地制宜的原則,嚴禁出現“調水造景”、“大樹進城”等不環保、不節約的情況。全面打造三級服務,第一級能夠有效解決城市雨洪問題,第二級能夠解決再生材料使用問題,第三級能夠結合科技進行合理蓄水和精準滴灌。
在零碳城市打造方面,通過打造“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能源”、“零碳家庭”等方式,力爭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
在“無廢城市”打造方面,通過對城市淤泥管網進行有機化處理,同時解決建筑垃圾固廢材料應用問題,對居民平時的生活垃圾進行有效化處理,從而實現廢品再利用。
在“數字城市”打造方面,通過對城市的醫療、交通、教學、飲食、娛樂等方面進行信息綜合分析和有效利用,通過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支撐城市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及應急,有效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節約資源,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目前,以智慧園區為出發點,構建“數字城市”。

在“藝術城市”打造方面,通過打造光伏外立面,綠植景觀墻、藝術繪畫墻等方式,結合現代景觀園林藝術、綜合創新公共藝術,打造充滿人文氣息的藝術都市。

“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是朝陽產業。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把垃圾資源化,化腐朽為神奇,是一門藝術”。畢業于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雙碳”實踐研究中心藝術總監魯偉帶著前來考察的相關領導參觀了他們利用廢物廢料及建筑垃圾研制開發的系列產品,當來到“景觀墻”時他興致勃勃的談到,“雙碳”實踐研究中心的“星辰大海”景觀墻正是以此為理念構思而成,將各種“垃圾”匯集成“星辰大海”,通過建筑垃圾骨料、碎陶瓷、碎玻璃、廢鐵件、廢木件等廢“垃圾”材料來表達歷史文化的沉淀、現代進化的痕跡、人類文明向前的信心。使“垃圾”再生,賦予“靈魂”的“星辰大海”,也是“雙碳”起程的時間節點和實踐的廣闊空間,用藝術、科技、生態等創新創意手段使廢舊資源再生利用,化腐朽為神奇。

未來,中鐵建安工程設計院“雙碳”研究中心將深入踐行“綠水青山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的理論,植入中鐵二十局碳標準高起點,打造“雙碳”樣板工程,助力地方經濟綠色、生態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