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對于每個國家來說都非常寶貴,特別是很多稀有礦產資源不可再生,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礦產資源的勘測和開采。同時,礦產資源是自然發生的“自身之物”,在全球礦產資源競爭日益加劇的大環境中,必須有“晴天備傘”“好年景多算長遠賬”的思想準備。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認為,關鍵礦產資源因為扼守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咽喉,因而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成為大國博弈的一塊“新戰場”。
被賦予越來越重的經濟地位
礦產資源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工業、農業、國防等行業的“糧食”和主要動力來源,預計未來數十年,全球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高速增長,因此全球對于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的重視度越來越高。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高度分布在少數幾個國家,如剛果(金)的鈷占全球產量的六成左右,莫桑比克、盧旺達、剛果(金)、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生產了全球70%以上的鉭。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獲取礦產資源的途徑有所增多,但是國家可持續發展卻越來越依賴于礦產資源的穩定供應。同時,全球礦產資源分布呈現高度的不均衡性,加之歐美等國新一輪“資源民族主義”盛行,讓礦產資源不均衡分布“雪上加霜”。
鑒于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的重要性,世界各國近年來紛紛制定清單,界定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的范圍,用以防范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美國安全專家邁克爾·克萊爾在其著作《資源戰爭:全球沖突新景觀》一書中預言,資源匱乏將成為未來國家間沖突的主要根源。業內專家也認為,雖然邁克爾·克萊爾觀點有些悲觀,但是并非毫無道理。
國際市場背后的“刀光劍影”
隨著世界礦產資源的不斷減少和國際局勢的持續緊張,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一場“不宣而戰”的爭奪資源之戰,看似沒有硝煙但絕對是“刀光劍影”。而為了獲取更多的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歐美各國把觸角伸到海洋甚至無人區的南極和北極。
相關統計資料表明,為了控制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一些國家進行“國有化”限制或禁止礦石出口以延長本國產業鏈。比如,澳大利亞通過征收高額開礦稅和加大投資審查來阻止本國資源遭到過度開發的例子,在礦產國當中并不少見,有些國家干脆規定了外資限額或者強調資源須為本國企業控制。巴西、津巴布韋、贊比亞等國則采取措施,鼓勵或要求在本國進行礦產資源深加工,不愿讓礦產資源豐厚的附加值流失國外。剛果(金)頒布的新礦業法規廢除了原有的允許礦業投資企業免遭10年財政和海關制度變化影響的條例,還引入了50%的意外利得稅,并賦予該國礦業部長權力,使其可將所謂的“戰略”礦產資源的版稅提高。
資源豐富的俄羅斯長期將本國礦產擺在戰略高度,嚴格限制外資進入,美國則經常利用資格審查將一些國家的投資拒之門外。更具有隱蔽性的是,美國打著“負責任”“可持續”方式開采礦產資源的旗號,通過一些非洲國家對礦產開發企業進行施壓。2021年2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后不久就簽署行政命令,要求政府各部門在100天內對半導體、藥品及藥物成分、稀土等關鍵礦物質、高容量電池這四種關鍵領域供應鏈進行全面審查。2022年11月,加拿大以國家安全為由下令剝離中礦資源旗下中礦(香港)稀有金屬資源有限公司等3家中國企業在加拿大關鍵礦產公司的投資。
“拼殺”或將愈發激烈
隨著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戰略的地位不斷提高和范圍不斷擴大,全球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爭奪戰只是開始,未來的“拼殺”將愈發激烈。
專家指出,世界各國出臺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清單無可厚非,然而“冷戰思維”在一些國家有加速蔓延趨勢。在新能源轉型和供應鏈安全化背景下,部分礦業國家對本國礦業開發政策加以限制。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礦產資源領域不斷實施民族主義政策,尋求重塑全球供應鏈試圖和中國“脫鉤”。
據了解,為落后礦業國提供相關資金、技術支持,幫助礦業國修建道路、橋梁、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做法,幾乎成了當前國際礦產資源市場的潮流。而當一個國家牢牢掌握了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這張“王牌”后,所有想借助一些產品“武器”來打壓的人,就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