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廣東省礦產資源勘查院(廣東省核地質勘查研究院)在廣州市越秀區紫園商務大廈正式揭牌。這一舉措標志著廣東礦產資源勘查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將為全省及全國相關事業注入新動力。

整合資源,增強實力
2024年底,廣東省地質局根據深化地質勘查體制改革的部署,將44家事業單位整合為7個省級專業地勘單位和12支區域性綜合隊伍。其中,原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二九一大隊、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和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合并,組建了全新的廣東省礦產資源勘查院。此次整合旨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廣東在地質勘查和礦產資源開發方面的整體實力,為新一輪地質找礦行動提供有力支持。
傳承歷史,續寫輝煌
合并前的四家單位自1955年和1956年成立以來,先后在四川、西藏、湖南、江西、廣東等地開展工作,在礦產資源勘查、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建設中取得顯著成績。特別是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作為我國鈾礦地質勘查的重要力量,發現了我國首個花崗巖型鈾礦床,創辦了首個土法煉鈾廠,并創造了坑道月進尺全國紀錄,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提供了大量核原料。該大隊發現的“希望礦床”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鈾礦基地之一——下莊鈾礦田,共找到二十多個鈾礦床,為核工業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重要貢獻。此次合并既是對優良傳統的繼承,也是對新時代地質勘查事業的積極探索。
資源融合,促進發展
礦勘院黨委書記陳計中表示,此次合并是響應國家深化地質勘查體制改革、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新單位將集中優勢資源,推進“三個融合”:
隊伍融合:整合原四單位的技術骨干,組建跨學科創新團隊,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技術融合:推進探地雷達、量子物探等前沿技術的集成應用,提高資源探測效率;
服務融合:構建“資源勘查-環境評估-生態修復”的全鏈條服務體系,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堅實的地質保障。
戰略引領,共創未來
“此次合并和揭牌是廣東地質勘查領域的重要事件,也是單位改革發展的里程碑。”礦勘院院長張天賜表示,礦勘院將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全力推進礦產資源勘查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保障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廣東省礦產資源勘查院的成立,是廣東深化地勘體制改革、推動綠色礦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新單位將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加快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勘查技術體系,以數字化提升資源探測效能,為廣東乃至全國的礦產資源勘查事業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