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征程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20周年回響共振,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礦(以下簡稱南露天煤礦)以央企擔當作答——在祖國北疆靚麗的科爾沁草原腹地,正書寫著“礦山披綠、資源生金”的時代答卷,以“人不負青山”的執著,譜就“青山不負人”的壯美詩篇,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礦區整體生態修復效果圖
苦研深耕,綠染礦山展新貌
南露天煤礦位于內蒙古霍林郭勒市沙爾呼熱勘探區內。在緯度上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大致平齊,處于北方高寒及草原生態脆弱地區。這里每年僅有3個月的無霜期,植物的生長周期短,綠色礦山修復面臨更大挑戰。
為此,該礦依據區域性植被特征,全面調查分析區域生態特征、排土場立地條件,對礦區周邊3公里區域進行調研取樣,經過反復的試驗和論證,從地形重塑、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被重建、供水系統、節水灌溉等六方面出發,進一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優配比,建立可推廣示范的生態修復模式。6年間,累計治理16607畝,實現到位臺階治理率100%、腐殖土利用率100%、土壤養分提升1—2個等級,區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93.3%。
礦區生態修復后已融入草原景觀,排土場植被覆蓋度與多樣性逐步提升,建立了適宜、穩定的植物群落,構建了草原生態廊道,排土場生物多樣性已逐步向自然生態靠攏,并進入良性循環,資源開采所擾動區域的生態功能正在經歷恢復與重建。正如《禮記》中記載“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南露天煤礦人以“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智慧,讓“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在這里和諧交融。

西排土場生態修復圖
提檔升級,細描礦山添綠意
夏末秋初,南露天煤礦排土場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果實累累,近年來,南露天煤礦按照“打造我國高寒地區綠色礦山標桿”的工作目標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并在此基礎上對復墾排土場及周邊實施綠化美化,栽植蒙古櫟、五角楓等喬木1萬余棵,紫丁香等灌木4000余棵,鋪地柏等綠籬花卉3萬余平方米,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雁、戴勝鳥在內的野生動物種類不斷增加,配套建設步道、水系等設施,形成“春天看花、夏天看草、秋天看果、冬天看青”四季景觀的生態公園,實現“綠動未來”體驗區。
綠色礦山建設成果是最實在的民生福祉。南露天煤礦通過在排土場生態修復區種植披堿草、紫花苜蓿、草木犀、冰草、沙打旺等優質牧草,優質牧草長成開割后,三年來均無償贈予礦區周邊嘎查作為牲畜過冬飼料,有效促進了牧企和諧。

百噸級氫能自卸車
綠能新質,智繪礦山煥生機
綠色礦山建設與綠色發展的核心內涵,遠非表面上讓青山披上綠裝這般淺顯。真正的要義在于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這才是“金山銀山”所蘊含的深層價值。
聚焦“雙碳”目標,該礦把科技創新作為礦山清潔低碳、綠色轉型發展的核心動力,著力在電能替代、換電礦卡、氫燃料電池等方面取得突破,以智慧賦能礦山發展,建設智慧化礦山新業態。引入世界首臺120噸級純電動交流傳動礦用電動輪自卸車,實際效率超同噸位柴油車的91.8%,平均節約柴油177噸/年。引入我國首臺百噸級氫燃料電池與鋰電池混合動力礦用自卸車,與同級別燃油自卸車相比全年可以降低碳排放約1700噸,積極打造露天煤礦綠能零碳交通“樣板間”,創造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目前,該礦在成功引進新型能源自卸車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無人駕駛技術與新型電能相結合的高附加值項目落地,有效實現減排降碳和運行質量的雙線升級,引進全國首臺百噸級純電動雙向無人駕駛礦用自卸車,搭載的全球首創大功率輪轂電機,達成礦車雙向行駛,露天礦物料運輸效率提升超5%。
曾經的“礦石裸露地”,如今“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涼風冬有綠”,成為草原上“礦容礦貌換新妝,綠色屏障護北疆”的生動注腳。逐漸染綠的南露天煤礦,不僅以實際行動給地方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更是贏得了國家有關部委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作為全國生態修復治理典型案例進行推廣,成功走出一條符合地區特點、體現地區優勢和特色的高質量綠色發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