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攻關不止
灰白的頭發,戴一副金框眼鏡,穿一身藏藍色工裝,腳上一雙白色運動鞋……3月22日,記者來到了位于火炬辦轄區的邢臺九明科技有限公司,在車間里找到了正調試設備的石老。
電工、技術員、工程師、下崗職工、外企副總,這是石增明過去四十余年的履歷,如今他是邢臺九明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從2003年注冊成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而今的九明科技有限公司可設計制造超微粉碎機、雙螺旋錐形混合機、旋轉下料器等十多種設備,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企業效益連年上升。
石增明說,這一切都與他四十余年的科研攻關分不開,是技術改變了他的生活,讓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提起為何與科研結緣,石增明說那要從四十年前說起。當時擔任邢臺市農藥廠技術工程師的石增明,負責研制一款顆粒劑半自動包裝機。要包裝的農藥含有劇毒,操作工人時有中毒,為不影響工作效率,包裝機的研制刻不容緩。
接到任務后,石增明便一頭扎進了實驗室,大年初一也不舍得休息。一次大雪封路,他只好踏著積雪,深一腳淺一腳的趕到實驗室,一呆就是一天。“經常一個人在配電柜里做實驗,電死了也沒人知道。”憶起當年石增明的癡迷,妻子責怪中帶著心疼。
終于,石增明近兩個月的刻苦鉆研,換來了回報,他的實驗為包裝設備的研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不僅改善了生產環境,提高了工作效率,還為工友們提供了安全保障。
石增明深切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從此他便走上了科研攻堅的道路,盡管他知道這條路并不平坦。
曾經,他為趕進度,搬來方便面吃住在實驗室;曾經,他在做實驗時,因農藥中毒昏倒在地上;曾經,他為趕制一張圖紙,一夜未眠……
即便是離開了心愛的工作崗位,他也沒有停下科研的步伐,先后研發了8項國家專利,為推動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一項新技術贏得150萬美元
“要說最讓我覺得驕傲的,當屬研制75%滴滴涕可濕性粉劑那次,沒想到會產生那么高的效益。”回想起當年,石增明難掩內心的喜悅。
20年前,75%滴滴涕可濕性粉劑作為一種農藥新型制劑,一直被國外公司壟斷銷售。為提高我國農藥國際地位,他接受了該制劑的研制任務,帶頭做起了配方和制作工藝的攻關。
“配方研制是一門綜合學科,沒有經驗,沒有資料,只能立足國內原輔材料,進行配方的自主研發。”石增明說。
時間緊,任務重。他們開始沒日沒夜地做配方實驗,過程繁雜而瑣碎。關鍵時刻,平時的配方積累發揮了作用,在多次顛覆和重建后,配方大功告成。樣品當天夜里被送往國外檢測,結果皆大歡喜——配方技術指標優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相關標準,一舉打破外國公司的技術壟斷。
有了配方,還要搞定生產工藝,才能實現制劑的規模生產。由于該試劑的有效成分含量較高,粘滯性強,生產難度大。為了實現優質高效的生產,石增明一連十幾天泡在車間。長時間的指揮生產操作,致使他的嗓子疼得說不出話,只好用筆在紙上寫字,指揮工人完成了最終的試車。
75%滴滴涕可濕性粉劑的成功生產,打破了外國公司的市場壟斷,促成我國農藥制劑首次大噸位出口,每年創匯150余萬美元。泰國衛生部長還為此,專程到農藥廠參觀訪問。石增明也因此榮獲邢臺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這次的成功,讓他感觸頗深,“創新是企業的生命,頂尖的技術是企業的財富。”從此,他以更飽滿的激情進行科技攻關。
他仍然走在科研的路上
石增明的九明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進行粉體工學應用研究和粉立體機械設備的生產制造。
從新產品研發到技術指導,從產品銷售到日常管理,公司的大小事務多需要石增明的親力親為。至今,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經常白天下車間,晚上畫圖紙。數千張設計圖紙都是他晚上在燈下,一筆一劃畫出來的。右手小指因此磨出了厚厚的老繭。
即便是忙于公司管理,石增明也沒有停止科研攻堅。2012年,他開始承擔科技部科技創新基金項目,負責水平直線計重全自動包裝機的研制;2014年,他研制的流化床超微氣流粉碎機,被授予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在車間里,記者看到了石老正在實驗階段的計重全自動包裝機,而在旁邊擺放著8臺包裝機半成品,是他一次次做實驗的結果。“搞科學研究就要不斷地推翻和重建,不斷嘗試新的想法,哪怕代價是從頭再來。”
66歲的石增明還有兩個未了的心愿,“其一是完成計重全自動包裝機的最終試制;其二是將凝聚了我半生心血的超微氣流粉碎機生產出來,應用到現代化農藥生產中去。”石增明說,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他還要學習很多新技術,應用到他的科學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