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空”三軍齊上陣,新技術助推神山項目測量——記科研設計院測量隊會戰安徽池州神山長九灰巖礦項目
一、精心組織,保障技術服務及時到位
2016年2月15日(大年初八),科研設計院在長沙召開安徽池州長九灰巖礦項目測量工作專題會議。會議決定在長沙地鐵4號線項目抽調測量精兵干將,組成安徽池州長九灰巖礦項目前期工作測量隊,承擔池州神山水下地形,碼頭至3號隧洞6Km地形和航拍補測任務。科研設計院精心組織,投入GPS10臺套,水下測深儀1臺套,全站儀2臺套,無人飛機1臺套,抽調25人前往現場測量。長沙本部的測繪中心承擔航空測量數據成圖處理。
2月21日-22日,濃濃的年味還籠罩著三湘大地,春運高峰到達極值。安徽池州長九灰巖礦項目測量人員緊急集結,背著測量儀器,兵分三路抵達安徽池州,開始新的測繪任務。2月23日,全員投入測繪工作。
二、強大后盾,解決測量人員后顧之憂
為保證安徽池州長九灰巖礦項目前期測繪任務順利完成,中電建長九公司給予測量工作大力支持。在長九公司用車緊張的情況下,專門抽調2臺越野車、專職司機供測量人員使用。長九公司總經理肖光彩看望測量人員時,第一句話就說:“大家辛苦了,有什么困難及時與我們說!” 領導的關懷溫暖感動著每位測量人員,大家工作再苦,心里也甜,同時也深深地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肖總把最好的豐田車調配給測量隊使用,就憑這一點,測量隊沒有條件和理由完成不好長九灰巖礦項目測繪工作。長九公司袁云剛工程師作為前期測量指揮,干測量出身的他,給年輕人介紹測量經驗,鼓舞團隊志氣,身先士卒、深入現場做技術指導;長九公司駐點工程技術人員周萬平和測量人員一起爬山涉水,同吃同住。每天晚上回到宿營地,測量人員就能吃上長九公司后勤人員提供的鮮美飯菜。3月16日,科研設計院副院長沈紹羅親臨工地指導測量工作,看望并慰問一線測量人員。
正是因為長久新材料公司和科研設計院的強有力的工作保障,為測量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后盾,各項工作順利展開。
三、首次亮相,無人機航測技術顯成效
安徽池州長九灰巖礦項目前期地形測繪面積30多平方公里,成帶狀分布,穿楊公嶺、牛頭山、南泉嶺三座山體,山體植被茂密,沒有航測技術應用,34天根本無法完成測繪任務。
為及時提供地形圖給設計單位,航測技術人員首先根據地形分布情況,規劃航行線路,現場探勘線路走向及飛行范圍,選定無人飛機起降地點,布設測量像控點等航測前期準備工作。
天氣條件是制約航空測量影像質量的關鍵。池州緊鄰長江,早上霧大風大,將直接影響航拍工作。在航拍的那段時間,測量隊隊長陳龍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查看天氣日報,然后打開窗戶查看天氣現狀,再制定航拍工作計劃。測量人員掌握了陳隊長的工作規律之后,有時就開玩笑地說“陳師傅今天早上臉上有笑容,今天肯定有太陽。”
因為江邊天氣變化莫測,航測人員只能不按常規出牌。早上8:00到達測區,調式好飛行器,等待能見度和風速滿足航測要求起飛。無人飛機的供電鋰電池只能完成3個架次工程量,為完成每天6個架次工程量,用完一塊電池,測量人員立即找當地居民家充電。特別在航測神山
砂石加工系統測區,飛行高度低于神山峰頂高度才能保證測區航拍清晰。為保證飛行器安全飛行,航測人員改用平行神山山脈飛行,當時的風速達到6米/秒,飛行器航線緊鄰神山飛行具有一定的風險,怎么辦?測量人員只能分兩組,一組人員在電腦屏幕上跟蹤飛行器是否在正確的航線上,另一組人員雙眼跟蹤在空中的飛行軌跡,一旦偏移航線,立即糾偏,避免飛行器因風速加大,風向改變飛入神山樹林中。當飛行器順利返航,大家懸著的心才終于落地。
航拍影像數據處理測量內業人員也有繁重的內業數據處理工程量。他們首先進行預處理空中處理,然后快拼(把照片拼成一整張)、勻光、勻色、像片糾正才能獲得正射影像圖(DOM),然后再形成數字高程模型(DEM),再形成DSM數字地表模型,最后利用成果做線劃圖(DLG)。每天航拍組及時將當天所測影像數據第一時間發回長沙測量內業組馬上處理,確保及時出圖給設計進行設計。
四、迎風斬浪,七日完成長江水下測量
3月9日,測量隊接到長江水域主航道、牛頭山碼頭航道及鵝毛洲與新洲鄉之間次航道34km水下測量任務,要求在7天之內完成。
3月10日,測量人員趕到牛頭山碼頭聯系船只,踏勘長江水文。為確保測量人員安全,需要對測量船只進行安全性能檢測。當租用的船只試航到長江江心時,測量員親身體會到了杜甫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真情實景。
3月11日租船下水測量。春初的長江寒冷刺骨,測量人員指揮船只按設定航線航行,確保每個測點按屏幕上設計軌跡行走。第二天,增援的李憲平副隊長感冒了。第三天水下測量組長黃鵬感冒了。任務緊,其他測量人員在各個測區緊張工作,他們沒有退縮,帶病堅持工作。第四天開船的黃師傅(50歲老漁夫)病了也在蠻拼堅持。
水下地形必須按橫斷面測量(垂直流向),長江水域主航道是黃金水道,來回穿梭的巨輪,給水下測量工作帶來了巨大的難度和安全考驗。李憲平和黃鵬輪流在船上指揮安全,隨時提醒開船師傅避讓貨輪。長江天氣變化多端,大風能掀起1米的浪高,浪花打進船艙,測量人員保證人身和儀器設備安全的基礎上認真采集數據,絲毫沒有退縮。
3月17日下午4:50分,當最后一條水下斷面測量完成,測量船只安全抵達長江岸邊,測量人員擊掌慶祝。水上測量,安全第一。所有的測量人員都為他們捏了一把汗!7天水下測量,測量人員變得黝黑滄桑,驗證了湖南洞庭湖一句諺語“湖風吹老少年郎”,何況長江的風與浪。
此時此景,陳龍隊長有感而發,吟詩一首贈與李憲平和黃鵬。“藍天碧浪盡收眼,碼頭巨輪景象忙。七日長江風波里,迎風斬浪測量人。”
五、披荊斬棘,柴刀開路完成野外測量
為按時完成測繪外業任務,航拍由3號隧道出口到神山采區,人工測量地形從3號隧道出口到G50滬昆高速5km帶狀地形,G50滬昆高速到長江牛頭山碼頭一帶設計修建的成品料倉及碼頭地形,及隧道洞口測量地形。
以閔春濤副隊長帶隊,董富坤為組長的地形測量組使用每天分片分區“各個擊破”的方式進行地形地物數據采集,他們的足跡踏遍了村莊的每一塊菜地、水田、池塘、樹林,長江大堤。測量員黃啟宏每天下班都要打開微信運動,看看今天走了多少步,和同事比誰走的步數多,最多的一天他們走了32000步。每天晚上數據下載下來,做到測量數據不過夜,發現漏測區域第二天補測。
平坦地勢地形測量推進速度到比自定計劃提前一天完成,但是隧道洞口測量地形卻成了“攔路虎”。
3月17日在農戶家吃完午飯,閔春濤、董富坤將1號洞口出口點設計坐標傳到GPS手簿中導航,由X014縣道向1號洞口出口點進發,到達楊公嶺山腳下,沒有任何道路可走,全是灌木林,荊棘密布。測量老將閔春濤給隊員鼓氣說:“這種情況算什么,測量工就是先遣隊。我們分2組找到洞口,柴刀開路”!荊棘太密,又要爬山,速度十分緩慢,下午5點,天色已經暗下來了,只能收隊。野外測量經驗豐富的閔春濤要大家在返回的路上做標記,便于第二天沿路進發。第二天,終于找到洞口設計位置,完成洞口地形測量任務。可是在返回路上,老閔一組迷路了。陳龍對他開玩笑說“我們兩個老家伙今天遇上鬼了,明明是這條路,我們只有強行往山下沖了!”費了2個小時才到達山腳,才知道自己走錯了山脊。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晚開會,長九公司周萬平工程師主動請纓,和測量員姚高林明天探路。第二天,大家帶上柴刀、干糧,一路披荊斬棘,到達半山腰已是中午。草草吃完干糧繼續進發,山越來越陡,斬棘越來越密,到處是野豬活動的痕跡。下午5點,離豎井水平距離還有400米,這不是平常的400米!天色已晚,只能作罷。在原路返回時,遇上野豬占領來時開采道路,只有另劈下山路。
開飯時間到了,宿營地的同事們心急如焚,為他們的安全擔憂。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終于在19:00周工打來電話“我們安全下到山腳”,大家深吸了一口氣。第二天,他們克服種種困難,終于在1號豎井位置插上彩色旗子。
六、翻山越嶺,提前完成施工控制網測量
施工控制網是施工前期測量工作的重點之一。3月16,沈紹羅副院長來到工地當晚,組織大家召開會議,連夜規劃施工控制網。
3月17日準備控制網器材工具、儀器檢校、操作交底,3月18日開展埋點工作,3月20日完成21個控制點埋設工作,3月21日,全面展開GPS靜態平面網觀測工作。
高程網的觀測工作再次成為測量工作的“攔路虎”。三座大山隔斷了高程觀測路線,如果沿道路繞山測量,高程觀測路線長度將達到120km,線路太長,無法滿足精度要求。只有翻越山脊,尋找小路。在當地老鄉的熱情幫助下,測量人員找到了高程線路的最佳線路,高程路線由120 km縮短至44 km,為控制網觀測贏得了時間,并確保了高程精度。
高程組分兩組進行,平地采用雙往隔點設站法,翻山采用以山脊為界,往返測量法。13km的帶狀施工控制網(包括埋點)在大家的努力下8天完成,比預計提前了2天,真不容易!在控制網觀測6天的時間里,董富坤帶領陳旭堯、蔣鑫晚上加班處理數據,整個測量成果GPS數據處理滿足規范要求,高程網滿足三等高程要求。
七、沖鋒在前,“海陸空”開啟測繪新篇章
按照中國電建長九心材料有限公司的既定目標,測量隊于3月25日遞交了電子版的以長膠帶機軸線為中心12.5Km左右200米帶狀地形圖、碼頭水下及成品料場地形圖、長江水域牛頭山碼頭34公里水下地形圖、神山砂石加工系統地形圖,完成施工區域施工控制網的埋設及平面高程外業觀測工作,打下了一個漂亮的測量攻堅戰。
34天,測量人員每天6點半起床,東方的朝陽還未升起,下午6點返回住宿地,大地已是暮色靄靄,晚上7:30-8;00召開碰頭會,各組匯報當天的測量任務完成情況,制定第二天工作計劃,20:30-24:00處理測量內業數據,繪制人工測量地形圖。就是在這樣的超常工作中,全體測量人員以高質高效完成測量任務為目標,充分體現了八局測量人沖鋒在前、敢于挑戰、甘于奉獻、勇于超越的職業精神。
34天,全體測量人員連續奮戰,測量人員將在企業轉型中沖鋒在前,積極應用新技術,不斷提升測繪專業技術水平,開辟航空測量+加水下測量+RTK地形測繪三位一體測量格局。這是科研設計院首次承擔的“三位一體”地形測量模式,也為八局測繪的新起點,開啟高科技測繪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