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上海山美環保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安民
在不久前召開的2018上海寶馬展上,上海山美環保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美)順應破碎篩分行業移動化、大型化和成套化的發展潮流,重點展示了山美在行業積累幾十年形成的綜合解決方案能力和EPCO工程承包能力。
作為中德合資控股企業,在過去多年的發展歷程,山美有了兩個響當當的名頭,一個是綠色砂石骨料生產系統完整解決方案專家,一個是固廢處理及資源化領域綜合服務提供商。

無論在哪個領域,山美始終走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沿,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不斷提升,向著綠色、環保、高科技轉型。這其中的轉型有怎樣的故事,未來又將如何布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寶馬展現場采訪了山美董事長楊安民。
從傳統砂石料到建筑垃圾處置
環保轉型勢在必然
記者:請問山美的主營業務有哪些?
楊安民:山美最早是一家做破碎篩分裝備的企業,從創業之初一直在做破碎篩分,很多大的砂石骨料廠,都用了山美破碎篩分的設備,這是我們一直還在做的板塊之一。
第二塊就是建筑垃圾處理,做了也有十多年的歷史了,我們很早就進入建筑垃圾處理這一領域,成功的案例多,行業的影響力也很大。
現在建筑垃圾市場的關注熱度是非常高的,但是轉化還需要一個過程,所以說今后幾年里,我們在這方面會產生一個非常大的一個增長,包括整個國內的形勢也是這樣的,都在往環保的方向轉型。
記者:山美的轉型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楊安民:早在2008年,公司就參與科技部綠色支撐計劃項目——汶川地震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并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公司參與的“建筑垃圾資源化技術創新與規模化應用”項目獲得教育部2016年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參與完成的“建筑固體廢物資源化共性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建筑材料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一等獎,以及2018年度科技部國家科技進步獎材料組二等獎;公司目前還正在參與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建筑垃圾資源化全產業鏈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的研發。
伴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產能,傳統的重污染、重能耗、不環保的破碎篩分裝備,在往更加環保、更加節能降耗、系統集成化的成套解決方案方向轉型。以前我們叫做上海山美重型礦山機械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現在叫上海山美環保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從公司名字的變化也可以看出,我們相當于還是在做破碎篩分這個老本行,但是賦予了更多環保的因素在里面。
不要“大垃圾”變“小垃圾”
滿足客戶高品質需求
記者:您如何理解建筑垃圾資源化?基于怎樣的準則?
楊安民:建筑固廢處理的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首先提的就是減量化,這個跟原料也有關系,建筑固廢里磚、混、砂漿塊等成分占比超過70%以上,占比最大。比如廢棄混凝土本身就是高品質的骨料,通過回收及再處理,可以制成再生骨料,用于配置再生混凝土,或再生建材制品,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如果是拆違建筑垃圾,如民房、民居,回收及再處理后則更多作為低等級、低標號的混凝土,或者是用作路面的水穩層,也就是道路地基墊層。還有一些用于再生磚制品、再生砌塊等建材。
包括在國際上,建筑垃圾消耗量最大的還是作為路基水穩層料,而不是全部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都去把它做成高標號混凝土、高附加值工藝品等商品的話,市場接受度也有問題,不太現實。
影響了建筑垃圾產品的大規模銷售的兩方面原因:首先,市場用戶是否能接受,因為就建筑垃圾品質本身而言,再生骨料及其制品相比天然骨料及制品會差一些,兼之用戶使用習慣問題和出于安全性等方面考慮都會影響其銷路。其次就是生產工藝是否合理、能否保證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工藝是否合理也會影響成品品質。

記者:在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的過程中,企業對政府有怎樣的期待?
楊安民:建筑固廢的處理和利用是一項長期艱苦復雜的工作,既需要眾多企業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又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關心和大力支持;既要解決技術層面問題,又要結合政策、經濟、市場、法制、管理等多個層面進行系統研究。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在政策支持方面已不斷完善和陸續到位,首先,政府要求建筑垃圾不亂堆亂放,環保要求越發嚴格,這會給建筑垃圾處理企業提供足夠的原料;其次,地方政府支持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并出臺相關補貼政策,甚至鼓勵市場或工程優先使用/定量使用再生骨料,會帶動當地項目的發展。
然而,建筑固廢處理看似火熱,很多地方出臺相關政策,包含補貼、免稅等,但是實際落地卻很難,企業盈利難。大家進入建筑垃圾處理領域都比較謹慎。2016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2018年起正式實施。環境保護費改稅的首要原則是“稅負平移”,即從收取環境保護排污費改為征收環境保護稅,將垃圾處置成本轉移給垃圾制造企業。如果這項政策執行到位的話,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企業永遠有補貼,這些補貼并非是政府的階段性補貼,根據誰產生垃圾誰付費的原則,這是一項長久的措施。
記者:建筑垃圾用作再生建材有哪些特點?
楊安民:海綿城市要會呼吸,要具備吸水性好等特點,建筑垃圾由于其雜質多,吸水性好,所以很多透水磚用建筑垃圾來做,包括很多地下管廊建設,也用建筑垃圾制品。用建筑垃圾反而很吸水,所以說這是它的優勢。事實上,使用建筑垃圾為原料的再生建材只要質量達到相關標準,在環保指標上要優于天然材料建材,在保溫節能上,也有其獨到之處。
記者:建筑垃圾資源化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楊安民:其實破碎很多廠家都可以做,很多失敗的案例把大的建筑垃圾破碎成小的建筑垃圾,除了破碎之外,建筑廢棄物資源化處理難點體現在分揀和分選,根據不同工藝和產品用途分選出再生產品里的雜質,如紙屑、塑料、木屑等輕物質,和金屬、玻璃、渣土等雜質。
不能把大垃圾變成小垃圾,建筑垃圾處理的好不好,分揀和分選環節非常重要。山美專利的輕物質分離器是把有機物如紙片、塑料、木屑等輕物質,通過振動沸騰或風吹或水的浮力等從建筑垃圾骨料里分離出來,主要對破碎建筑垃圾后的物料進行分離,以達到建筑垃圾骨料的潔凈度,有效提升再生骨料的質量。
其次,就是制成骨料之后的產品顆粒形狀一定要好,我們的破碎機就能生產出這樣的高品質骨料,滿足客戶要求。
行業整合加速
未來發展可期
記者:行業在過去十余年的發展中遇到哪些問題?
楊安民:跟以前的其他行業一樣,行業都是由分散然后走向整合的一個過程,現在正在往這個方向在走,現在還沒有到。山美在建筑固廢領域,是龍頭企業,在傳統砂石骨料的破碎篩分市場上,也在領軍企業之列。
這么多年,公司交付了幾百個客戶現場,事實上,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再升級,包括產品本身的更新迭代,我們也是在跟客戶共同成長。
下一步的在進入垃圾資源化上面就繼續擴大在設備上面的更新和迭代。那么很重要的一個就是裝潢垃圾處理,裝潢垃圾里面成分更復雜,而且包含有害物,是一個更復雜的難題,我們正在這方面加快研究。
記者:在建筑垃圾資源化領域,山美在未來將如何布局?
楊安民:在建筑垃圾領域,接下來的一個難點和將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往裝潢垃圾方面發展,提供更好的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解決方案。包括設備研發,包括工藝方案,包括怎么去把它分解出來,難度更大,這也是我們給自己提的一個新的課題,也是將來在建筑垃圾領域的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在傳統的砂石料領域的,山美不僅是單獨賣設備,更多的是從裝備的角度給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公司未來的發展應該是順應時代和行業發展,朝環保和綠色方向發展。在滿足目前大產量項目需求的同時,建設綠色環保工廠,最終實現潔凈生產;積極探索更綠色、更環保的解決方案,比如相關設備產品在原有功能基礎上,要增加智能控制、安全生產、防塵降噪、適用率廣等功能,努力成為具有環保核心技術、工藝和核心裝備制造能力的固廢處理和資源化領域的優秀綜合服務提供商。
記者:目前,中國經濟整體邁向高質量發展,您如何理解高質量發展?
楊安民:山美將來的發展趨勢是這樣的,一個是綠色礦山的概念,講究節能低耗,大產量,大型化裝備,自動化,并且要求低能耗。
第二就是系統集約化,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這是一個集約化的概念,也是將來發展的第二個趨勢。
那么第三個趨勢是城市建筑垃圾廢棄物的處理,包括建筑裝潢垃圾方向發展,我覺得這是裝備制造企業的幾大特點。
其實我們本身的發展就是一個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我們圍繞海綿城市,綠色環保發展,高質量增長,工業4.0,工業制造2025,都有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