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山西省朔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合作協議簽訂暨自然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生態修復中心揭牌儀式在朔州舉行。這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兩山”理論的具體體現,此舉將進一步推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朔州產學研基地建設,進一步拓寬雙方在自然資源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原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國務院參事張洪濤,朔州市副市長魏元平出席協議簽署儀式并講話。張洪濤和魏元平分別代表校地雙方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生態修復中心”(以下簡稱“生態修復中心”)揭牌。

張洪濤(前左)與朔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張祥分別代表校地雙方簽署協議
據了解,朔州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最大的中外合作項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的誕生地,是全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煤炭生產、洗選、運輸能力達到2億噸以上,全市并網發電和在建電廠總裝機容量1771萬千瓦。近年來,朔州市堅持“生態立市、穩煤促新”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實施植樹造林、桑干河清河行動等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不足1%提高到現在的20.25%,懷仁市、右玉縣實現全域綠化。

魏元平表示,朔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是朔州市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一件大事。多年來,中國地質大學一直幫助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實施生態治理和土地復墾,為朔州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希望以生態修復中心為平臺,積極開展自然資源調查、國土空間規劃、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地質災害防治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助力朔州市破解資源環境難題、創新土地保障機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朔州在山西省率先走出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張洪濤表示,生態修復中心的設立和運行,是中國地質大學多年來在朔州大地上開展生態修復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具體表現。他介紹,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于今年5月30日成立,是行業類高校首個“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研究院旨在依托學校地學、礦產、能源、環境、土木、土地、海洋、信息、經管、材料等完善的學科體系,發揮科學研究和人才隊伍優勢,以國家和地方現實需求為導向,開展自然資源領域發展重大問題研究,精準服務自然資源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讓“地大特色”升華為“地大智慧”,進而為行業和地方政府提供“地大方案”,為中央和行業主管部門“資政建言”。
“地大和朔州的校地合作從早期的礦產開發、礦區復墾等,到如今的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主題和歷史使命。”張洪濤說,生態修復中心的建成和運行,必將對朔州市的生態文明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必將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形成朔州經驗,并以此為起點,進一步增進友誼,深化合作,優勢互補,推動雙方共同發展。
受校領導委托,張洪濤代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朔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張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白中科教授等,以及朔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了當天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