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愛好者舒展拳腳,登山客沿著步道拾級而上,攝影師架起三腳架捕捉飛鳥蹤跡……8月8日清晨,邯鄲市峰峰礦區響堂山森林公園又迎來了眾多晨練者和游客。放眼望去,滿目翠綠,這座曾因無序采礦而遍體鱗傷的廢棄礦山,如今已蝶變為“城市綠肺”。
“以前,這里可是另一番模樣。”響堂山森林公園管理處養護工王亞指著遠處裸露著的巖壁說,這是采石場留下的最后幾塊“傷疤”,如今正漸漸被新栽的側柏、油松等綠植覆蓋。
峰峰礦區一度擁有1100家大小煤礦、100多家采石場,多年地下挖煤、地上采石,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
今年56歲的王亞家住黑龍洞村,臨近響堂山森林公園。“一開窗,桌上就一層灰。”王亞說,那時的響堂山,運輸石料的車輛川流不息,山體像被巨獸啃噬過,礦坑套著礦坑。
2016年,邯鄲市打響礦山修復攻堅戰,峰峰礦區率先啟動響堂山生態修復。
“一次性關停了11家石料廠。”峰峰礦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級主任科員張懷賦說,修復首先面臨“造土”難題,工人們用麻袋背土上山,分級削臺、砌溝筑坎、客土回填,鑿出層層林地。沒有水源,施工隊開鑿深井,建設蓄水池和變電站,引水上山,并將滴灌系統層層鋪設至灌溉區域。
截至目前,總面積6000畝的響堂山森林公園,累計栽植油松、榆葉梅、海棠等喬灌木200余萬株,成活率在90%以上。
廢棄礦山重現青綠。“健康生活”登山游、“漫游響堂山”休閑游、自行車文化節……每年春秋季節,響堂山森林公園都會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去年全區完成各類營造林1.7萬畝,現有林地面積達9.43萬畝,林業碳匯發展優勢和潛力巨大。”峰峰礦區林業發展中心造林科負責人吳春濤說,今年6月,依托河北省降碳產品價值實現平臺,該區謀劃了響堂山森林公園降碳產品交易項目,將以更可持續的方式守護響堂山的綠水青山。
既要保護,還要發展。
近年來,峰峰礦區打出“礦山減量化、開采規范化、修復多元化”組合拳,全區礦山數量從50個減至9個,大中型礦山占比提升至71%,“生物+工程”“修復+旅游”等修復模式落地見效。
“采一座山,得一片林。公司對露天礦山采取‘橫切式’開采,像切蛋糕一樣,采完一層就修復一層。”邯鄲金隅太行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礦山運行部部長劉保軍說,秉持“開采即修復”理念,通過分級削臺、砌溝筑坎、客土回填、造林綠化等綜合措施,邊開采、邊治理、邊修復,修復后的礦山重新披上“綠裝”,實現了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
從響堂山森林公園驅車而下,行至磁州窯路中段,一組長約600米、高約25米的大型山體浮雕迎面而立。“這可是廢棄礦山修復的最佳詮釋。”張懷賦解釋,這處山脈曾是基石裸露、礫石遍野的廢棄礦脈。修復過程中,礦區將裸露山體治理與磁州窯文化相結合,精心雕琢大型山體浮雕,廢棄礦脈變身“露天藝術館”,年接待游客80余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