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是煤電能源大市,工業固廢資源豐富,每年產生4000多萬噸煤矸石,此前不僅占用大片土地,還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如何“變廢為寶”是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一大難題。近年來,作為全國首批12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朔州市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視為深化能源革命、推動產業轉型的重要舉措,高度重視、高位推動、高效落實,不斷探索創新,聚企成“鏈”,聚鏈成“群”,在固廢綜合利用領域成績斐然,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已走出一條“煤電固廢—資源化再利用—新型材料”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朔州市區七里河畔,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2011年朔州市被工信部列為首批全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2014年被工信部評為全國工業綠色轉型試點城市、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評為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2021年被亞洲粉煤灰協會確定為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大會永久會址。目前,全市已建成固廢綜合利用企業170戶,其中,煤矸石利用企業86戶、粉煤灰利用企業73戶、脫硫石膏利用企業11戶。以煤電廢棄固廢為主的綜合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不足40%提升至73%。固廢綜合利用產品從傳統建材領域拓展延伸到新材料、陶瓷、防腐絕熱材料、裝飾材料及其他新型建筑材料等七大類200多個產品種類,已形成年產27億塊煤矸石燒結磚、10.4億塊粉煤灰蒸壓磚、300萬m3粉煤灰砌塊、400萬m2透水磚、350萬m2粉煤灰外墻保溫板、20萬m3PC裝配式建筑、30萬噸耐火材料、10萬噸建筑石膏粉、30萬噸噴涂石膏、3000萬m2紙面石膏裝飾板的生產能力。堅持把打造廢棄物資綜合利用產業鏈作為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路徑。把持續打造廢棄物資綜合利用產業鏈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高起點規劃,集群化推進。建設了朔州神電固廢綜合利用工業園區、懷仁宏力再生綜合利用工業園、平魯北坪循環經濟園等特色固廢園區,初步形成煤矸石發電、煤矸石制材、粉煤灰綜合利用和脫硫石膏綜合利用等四大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集群,推動固廢產業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聚的跨越式發展,逐步形成園區化、規模化、集約化、多元化的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格局。其中,神電固廢綜合利用工業園區規劃占地面積11.05平方公里,現有企業27家,初步形成以發展固廢綜合利用、節能環保新材料與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為主導,以生產及配套服務為主體的產業園區,項目全部建成后,粉煤灰及脫硫石膏年消納能力可達到450多萬噸。
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廢棄物資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以關鍵核心技術引領廢棄物資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先后與國內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聯系合作關系,重點打造提升晉北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研發中心、晉坤礦產品技術中心、中煤平朔技術中心、懷仁宏力再生技術中心等研發創新平臺。晉北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研發中心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9大類30多項新技術,申報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0多項,其中6項技術實現工業化生產,10多條中試示范生產線基本建成。晉坤礦產品技術中心研發的煤矸石制備重油催化裂化技術,以煤矸石作為硅鋁前驅體,經過活化、轉晶合成、修飾等過程實現硅鋁單元的定向組裝合成石油煉制過程催化新材料,克服了現有半合成技術路線能耗大、三廢排放多等問題,有效解決催化裂化過程提高重油裂化活性的同時降低生焦這一關鍵難題。經石科院評估催化劑活性穩定,汽油轉化率提高1%—3%,生焦率降低0.5%—1%。汽油收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CO2減排約800萬噸/年;焦炭收率降低1個百分點,全國催化裂化裝置實現新增利潤超100億元/年。本產品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被催化劑領軍人何鳴元院士給予“國際領先”的高度評價。山西超牌煅燒高嶺土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研發的多項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8項,企業整體生產工藝、裝備技術國際領先,“年產10萬噸陶瓷釉用煤系煅燒高嶺土生產線成套技術與裝備”項目成果經中國建材聯合會和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聯合鑒定為“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煤矸石資源化利用開辟了新的應用領域”,該成果于2023年獲得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堅持把政策扶持作為廢棄物資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持續健全完善廢棄物資綜合利用產業政策體系,出臺《朔州市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實施方案》《朔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朔州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快朔州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五年行動計劃》等文件,從技術創新、項目建設、產業合作、產品推廣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支持固廢綜合利用產品納入政府綠色采購目錄;支持保障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一般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信息化監控體系建設和重點項目建設;專項支持公共平臺建設、重點技術研發等。積極爭取廢棄物資綜合利用產業省級政策和資金扶持,為山西晉坤礦產品股份有限公司、晉能快刻(朔州)石膏建材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爭取到省級技改專項資金4282萬元。建立健全推動朔州與京津冀及周邊粉煤灰“公轉鐵”運輸協調機制,開通了粉煤灰綠色交通物流專列,不斷鞏固和拓展粉煤灰外運外銷渠道,有效解決了該市粉煤灰外運交通物流瓶頸。
堅持把人才培育引進作為推動廢棄物資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出臺了《朔州市創新人才發展二十五條(試行)》等人才培育引進政策,以高端、管用、有效的“人才鏈”助力“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特聘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錢逸泰和建筑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黨委書記徐洛屹、環境資源部固危廢中心固廢利用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暢吉慶等15位國內知名專家為朔州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專家顧問委員會專家,為全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推廣應用,以及產業發展規劃、相關標準制(修)訂和決策咨詢等提供智力支撐。推薦山西蘊宏環境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總監督黃曉燕、中電神頭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研發骨干蔣華入選山西省技術創新體系專家庫。山西工學院材料學院開設相關課程,設立“煤電污染控制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為固廢產業發展培養專業人才。市內相關企業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山西大學、安徽工業大學、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多個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堅持把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大會作為推動廢棄物資綜合利用合作交流、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朔州市已成功舉辦十二屆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大會,每年來自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和企業代表通過交流粉煤灰、脫硫石膏等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展示產學研成果,促進交流合作,推動產業發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大會已成為國內外影響力較大的行業盛會。2013年以來大會累計簽約項目70個,大會論文集收錄固廢綜合利用企業關注的工程應用類高水平論文約55篇,其中被SCI、EI、中文核心期刊收錄占比達70%以上。8月14日—16日,山西(朔州)第十二屆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大會召開,進一步促進技術合作交流,建立上下游產業合作機制,推動一批廢棄物資綜合利用項目落地。大會期間還舉行固廢綜合利用項目合作簽約儀式,多家企業簽訂地質聚合物水泥、綠色礦山膠凝材料生產線、年產10萬噸絕熱隔音材料等5個項目,投資總計近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