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獲悉,該廳推薦的“寧東煤炭高強度開采采空塌陷研究與應用項目”因其研發出的“天-空-地-人-井”五位一體協同多要素精準感知技術,在我區煤炭高強度開采地質災害防控與生態修復方面取得新突破,榮獲2023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寧東煤炭高強度開采采空塌陷研究與應用項目聚焦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高顏值生態要求下的地質災害隱患發現難、監測難、治理難和生態環境修復難等問題,針對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煤炭高強度開采采空塌陷地質災害智能感知與生態修復技術這一科學難題,通過布設全天候高精度實時自動化GNSS監測站72處、人工監測點79處,將“天、空、地”一體化監測與智能感知方法有機結合,研發出集雷達遙感、光學遙感、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無人機、傳統測量于一體的“天-空-地-人-井”五位一體協同多要素精準感知技術。
“在提出耦合多源智能感知數據的開采預測參數反演模型后,這項技術首次系統獲取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各礦區采空塌陷地質災害精準預測參數,查明采空塌陷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和演化特征。”寧夏國土資源調查監測院負責人肖兆龍介紹,我區自然資源部門憑借這項新技術,不僅建立了顧及“自然、巖石、土壤、水體、生態”等要素時空動態變化特征的融合智能感知與生態修復模式,也為以后的煤炭資源開發、礦山安全生產、地質災害防控、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協調發展提供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
此項目科技成果圍繞“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理念,在寧東基地及全區煤炭企業日常監測監管、采空塌陷地質災害防控與生態修復、高校科學研究、產業融合發展實踐中得到充分應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顯著,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守正創新,全面推進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應用,力爭形成一批連貫性、系統性的科技成果,為美麗寧夏建設貢獻自然資源科技力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